2008年10月12日星期日

节庆随想

#陈俐霖


看了郝同学写的《圣诞引发的思考》,还有那天助教在班上提及中国传统的节日,颇有感触的。

我第一次在北京过圣诞。确实,很惊讶的,这个节日在北京欢腾的气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范围。在圣诞期间收到的祝福,远远要比在冬至那天的多很多。

冬至,在我马来西亚的家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大人们一大早起身就会很忙,准备着中午在祖宗牌位前祭祖。到了晚上,便是一家大小团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当天都必须吃汤圆。据妈妈说,小朋友们过了冬至,吃了汤圆就算长一岁了。

可以很骄傲地说,作为海外华人,我从小到大过的中国传统节日要比许多在大陆成长的小孩过得更齐全,过得更热闹!从春节,到清明,到端午、中秋、冬至……除了春节是法定假日之外,其他诸如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等,其中有两到三个节日一定是华校的假日。

在这里,实在不是为了炫耀。只是,希望让中国的同学们知道,在南洋一带,有成千上万的华人至今仍珍视着祖先的传统文化,让这些传统文化一直在海外流传至今。这与我爷爷那一代人早期被迫离乡背井到南洋的那段历史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听家里的长辈说,当时在闽粤一带,许许多多人的生活几乎过不下去,只好被迫到南洋去“淘金”。他们当矿工,靠自己白手起家。离开了自己出生于长大的地方,含着无数辛酸的血泪,艰苦地在异乡的土地上奋斗,无依无靠,为的就只是自己和家人的一口饭粮。之中有许多人在离开中国的时候,手里捏着一把家乡的泥土,在异乡无数黑暗的岁月里,家乡泥土的香味便是精神的支柱,心灵的慰籍。

我的爷爷这一辈子唯一的愿望便是回到中国来,回到他的故乡。而且,只好一攒到钱,便从马来西亚寄回老家,准备着在他晚年的时候携着一家大小重返祖国。只可惜,这个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而现在,由我来替他实现了)因为,爷爷一辈子工作太劳累,以至于三餐不定,最后得了胃癌,客死在马来西亚。其实,许许多多的老人,都跟我爷爷一样,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祖国。

在异乡无数艰难的日子里,祖先的文化成了确认自己身份的依据,成了唯一可以追寻并抓住不放的心灵依托!当一个漂泊在外,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能做的就只有牢牢地抓住自己的根。所以,在马来西亚,祖辈们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下,都捍卫着中华文化传统。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过着许多传统节日。

记得中学的时候朗诵过一首新诗,叫〈南方的灯火〉。能记得前面的几句:“当 / 故国的山水 / 成了记忆中的风景,/ 当 / 风景 / 成了美丽的憧憬,/ 我不灭的信念 / 遂放袅袅灯火 / 在南方 / 延续疲惫微弱的小小光和热 / 燃亮另一片山河!”

是的,当时的人们是靠着最终衣锦还乡的心愿才在异乡撑出一片天地的。因为对原乡有无限热爱呵!

今天,许多传统也许在中国已经被淡化了。但是,在马来西亚,你依然可以在春节的时候听见鞭炮声,看到舞狮舞龙;在中秋节的时候,看到大人们吃月饼,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提灯笼。

在马来西亚,近乎每个华人小孩都知道自己的祖籍,当别人问起的时候,我们会说自己是:华人,祖籍是中国某省某县。很大部分的华人,依然说着自己祖辈的方言,说着中文,也继承了传统文化。在海外,这是区别自己跟其他族群的重要特征。我想,一个人的身份,是由他的语言文化来决定的。

其实,也用不着太担心中国的文化日渐淡化。因为,它也许在中国如此,但却在世界其他有华人的地方大放异彩!

如果,你哪天离开了中国这片土地,你必然会更加爱护它、珍惜它和与她相关的一切!到时,你便会重新重视传统节日,祖先的文化!

(稿于北京大学)

(刊登于2008年10月12日《星座》文艺副刊)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