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星期四

京城严冬随想

#陈俐霖


近日,思潮几乎是澎湃汹涌的。也许,因为生活外在所潜在的随时变动的可能性;也许,因为身体抵抗不住北京的严寒时而生病。这一切,都让我更好地去理解生命和生活本质的机会。因此,我把这每一朵卷起又平复的思绪浪花,都视为瑰宝。这些,都让我知道,现在,23岁,在北京,生活是充满意义的;并且,精神是饱满充实的。

然而,我又想起,这些,都如同胸怀表层的花纹,起着点缀的作用。而承载着它们的,必须是一片寂静平稳而清澈的心灵。好比一个瓷器,有饕云雷等纹饰,使之显得灵巧而富有生命力。然而,其底层的釉质,则必须是平滑朴素的,是整个瓷器高雅而庄重的根本。于是相信,只有一颗真正平稳宽阔的心灵,才足以承载一切……

话说,这些澎湃的思绪,都源于身边一些人、一些事……

近日,在拜读《京华烟云》,读着林先生笔下的北京,简直让我有无限的遐想。我想,北京在七、八十年前,真的曾经那么毫无掩饰地美丽过!虽然,比如玉泉河已经不再是林先生笔下的那么晶莹剔透了,西直门外也不再是什么田园郊区;虽然已经有许多人为的污染……然而,我深信,这座从建构上就涵蕴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北京,还是深藏着美丽的。一切丰富正统的、民俗的都汇聚其中。所以,还是深感庆幸,自己就置身在这个人间福地。

其实,我至今都没有仔细地浏览过北京。上学的时候,都是一个劲儿地在学校里。除了一年有那么三四回,往法源寺去探访师父喝茶。然而,至今连法源寺丁香绽放的时节都未曾亲眼目睹。不过,记得有一次,品茶之后傍晚时分,从师父寮房外的走廊抬头一望,见星零五彩的颜色在天空成串地绽放。一喜,以为是烟花。后来,师父指正说,那是广场外人们在放风筝。当时就觉得,北京真好!这些,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斑斓的景象!

后来,在这里生活一些时候了,心里不是没有烦躁过。找工作的种种焦虑与压力参拌着。而外头,到处人这么多。随地吐痰的、办事没效率的、阿谀奉承的,无奇不有,处处可见。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慢慢沉淀下去了……

开始慢慢地,尝试去理解一切现象背后的原因。人这么多,都需要生存,都渴望往上攀爬。人这么多,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接受好的教育,去明白一些事理……但是,我知道,大家渴望幸福的愿望都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所以,渐渐地,可以不那么苛求,对一切。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现在中国的一部分现实,最美好与最丑陋都参拌着。接受了它,因为,我知道,这是我的根之所在,文化之所在,理想之所在。

于是,现在,拨开一层现象的面纱,美好依旧不变。总归,还是很感恩,自己生活在这里。现在毕业了,还住在学校里。前天,跟师兄说,我想着去买北京公元的年票。师兄回答道,不用了。我问,为什么?他开玩笑说,有免费的——清华园。心里一乐,想,是啊!清华园,想必也是北京一处宝地。清末民初残留下来的故人故事,是隐隐约约给予我许多向上的力量。虽然,很惭愧的,我至今都对当时的许多人、许多思想不熟悉,也不了解。然而,我知道这一切象征着人文日新的时代,曾经存在过。在晚上路过荒岛荷塘时,细细玩味。在回到西院小屋时,有时见树梢上遥挂着的月亮。有些残旧,有些简陋的西院,一切这么寂静,这么耐人寻味……这一切,只有生活在这里可以体会。

稿于北京大学

(刊登于2009年1月25日《星座》文艺副刊)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