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我穿过繁杂的街寻找一个孩子

#李宣春


大学毕业之前,很粗糙地编了一出戏剧。粗糙并不因为呈现的效果和素质。只因,那时我们都是毫无戏剧经验的参与者。只好,凭各自的直觉把戏剧元素拼凑出来。演员、编剧、布景、道具、灯光、宣传、摄影、海报、导演……还有观众,你当时或也一同参与并目睹了这套作品的完成。

很多关於当初的细节正一一剥落。而我仅仅要记得的,是在舞台上安排了一个女孩,从灯光撒在舞台上的第一瞬间就躺卧在偌大的行李箱里。我把那个沉沉入睡的女孩,留在车站,座位旁边。人们从她身边经过,有时停驻。有些烟屑掉落,我想女孩会对烟味上瘾。女人在她旁边坐下,脱了高跟鞋,优雅而轻柔地弯起脚来,揉一揉脚跟。然後离开。各种喧闹发生以後,远去,都要远去。白天,人们漠视她的存在。夜里,当没有人被拒于家的温度和门闩之外,只剩下她,我创造的女孩,我让灯光陪伴她。而灯光终究也要熄灭。

女孩是残余在舞台上的一抹影子。我一直以为那是我迷信的一种隐喻。甚至,我还可以称她作某个将行发生的预言。用我近乎呢喃的说法以解读成蕴含孤独的修辞。疏离、混浊的城市空气,日复一日地呼吸吐纳。我不忍安排女孩苏醒、不忍埋下她怎样入睡的伏笔。我只想这般写道:她纯粹而简约地睡去,没有人知道她如何存在、如何实现蜷缩的姿态。这女孩只有一次在戏剧情节中出现的机会,而她演出的方式是沉睡得宛如静止。

没来得及安排第二场演出,我们毕业了。也说不上可惜,我们来得及用这样的方式留住青春,我们终究没让自己轻易地没入暗影。

*

毕业后的一个月里,我很快就做了离开的决定。无法忍受自己失去身份后的虚无。为了避免消化种种随之而来的不安,我当时坐了几个小时的巴士到一个靠海的小镇应征一份英文老师的工作。我必须尽快给自己寻找一个新角色。

我迁移到小镇开始新人生。在一个新环境生活,就像学习一件新乐器。你必须重新熟悉手指的运作,还有节奏。一旦掌握了那节奏,所有细节就可以自然的发生。并且,可以一再无意识地重复。

录用我的中学校长,是个年龄将近四十的男人。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在吉隆坡混过一些日子。那是一段他以诗人身份卑微活过的日子。由於可以和诗人共事,我毫不迟疑,把建立在吉隆坡的生活基础,移植到这靠海的地方。诗人已经没那么热衷写诗。不写诗的中年诗人,把生活重心放在家人身上,养育三个小孩。像其他中年男人,夜里会被出世没多久的孩子哭声惊醒,摸黑泡奶哄孩子入睡。第二天,挂著黑眼圈,偷偷在办公室打瞌睡。诗人的肚腩就是这样一天比一天膨胀一点。

这里的人们大抵天生骨子里就流注反对党的血液。308时,这里和附近的其他县市和乡镇,几乎都完全把州属政权交托给了行动党。当权的国阵政营,在马来西亚历史上这样人仰马翻的窘态,实在少见。乡民骨子里的那股正气,被阳光曝晒,从黝黑的皮肤透发出来,渗在靠岸渔船渔港的腥味里,无声弥漫。我的诗人上司没教我写出一首好诗的路数,却教我要像个市井之徒好好欣赏政治人物各式演出。诗人带我去参加行动党举办的千人宴。他说要好好听清楚这些政客的说辞,说不定还可以从他们那里过用几招。半年之后,我每天教完课的第一件例行公事就是借办公室龟速网络浏览《今日大马》。

*

一个人住在学校宿舍。白天,校园到处都是学生喧闹声。下午放学,汽车、电单车、脚车缓慢地从校门离开。只剩下篮球场上曝晒的阳光。宿舍是老建筑里吸收热度使室温攀升。习惯脱了衣服午睡。醒来床单浸满汗液。等到天完全黑下来,温度才开始降落。

从一个高中生过渡成一个青年,然後又进化成大人。这些日子,我种种的身体变化、欲望的增殖泯灭、经验累积和观赏的风景,丰富著我。每一天,我扮演好各种角色,直到夜里精疲力竭,宽衣,关灯,入睡。仿佛睡着的时候,我们这才终于找到自己。

每一次的蜕化,都在预示将有更多的孤独必然需要承担。常常以为,日复一日地履行职责,与人沟通,适当的应酬,就可以把生活过得充实和有意义。常常夜里来不及想起这一天错漏的细节,就要仓促入睡。等到有充裕的时光任由我恍然大悟,才意识自己多麽寂寞。

每次抵挡不了疲累的时候,我会想起那时戏剧演出前后的点滴。那时候洋溢光彩和冲劲的夥伴们,不论是进了研究所的,又或投入社会工作的,我们成为运转世界的其中一个齿轮。

学校的孩子,都是附近生活、长大的小孩。他们有的家里开店,放学后留在店面帮忙照管是很普遍的事。有好几次,知道几个男孩因为一些小事在众人面前哭泣。并不是因为他们多愁善感,而是在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晓时光里,已经在见识著大人间流转的世故。他们面对大人的需索和要求,不愿屈服,但又无能为力。常常,愚拙又勇敢地和这样的自私大人顽抗,下场却总是惨败。

然而,不多久,他们又会回到校园里的午后操场,流汗、喧闹。追赶跑跳间,一点一点成长,走前一小步。“即使到最后都要成为齿轮,那就做一颗发光、热烈、活跃的齿轮吧!”午睡醒来,瘫在床铺上,听男孩们传进宿舍的叫嚣,我总这么想。

(刊登于2009年9月13日《星座》文艺副刊)

拼图

2008年度第一届北斗星文学奖佳作

#林依媚


记忆像是拼图
将所有的
拆散成好几份
几十份
甚至几百份
散落不同年代
散落不同地域

我开始一场旅程
到处去收集
收集散落各地 各方的记忆
试图拼凑出完整的图案
试图拼凑出完整的记忆
凑成一幅完整的记忆图

我来到了池塘边的榕树下
我听到了树上知了的叫声
我还在五彩缤纷的教室里
听到黑板上的粉笔吱吱喳喳地叫着
我在这片哺育我成长的乡土
拼凑了天真无邪 无忧无虑

我来到南中国海的另一端
我听到象牙塔钟声在呼唤
我还在一望无际的马六甲海峡
见到碧海蓝天 海连天 天连海
我在看似熟悉却极陌生的异土
拼凑了逍遥快活 捕梦织网

我来到矗立擎天的木麻黄下
我听到那久违的朗朗读书声
我还在灯火辉煌的文学殿堂上
见到欣喜跳跃的方块字
我在这灯火传薪的摇篮
拼凑了我的未来 那不是梦

行人匆匆的月台上
呜呜的汽笛声由远而近
旅程还在继续着
我也继续收集着记忆
拼凑着那不完整的图案
这一场背包旅行
停停走走 走走停停
只知起点 不知终点
或许
我无法完整的收集所有的片段
或许
收集的过程并不怎么令人愉快
但我却极享受这场旅程
因为这是仅属于我的
记忆拼图

(刊登于2009年9月13日《星座》文艺副刊)

你忍受得了这重金属的静默吗?

#eL


开始于我写的几句诗:“诗,是久远的梦想了,/ 越久越远……/ 昨日,我听见诗蹒跚脚步里的 / 水滴声……/ 在心中某个荒置的地方”吧?抑或推得更远,是某个星期五的早晨,泳池把水光映得四壁光亮,水声阵阵?我不确定,或许都是,也或许不。

或许是多年前,夜里看见的一幕,久久难忘的画面?这种不确定性已失去了它的朦胧美,即使有它薄弱的光泽,也只会升腾成雾,让人再也不能从湖中靠岸。

你很难去断定它是否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显得如此低调,甚至无调,一副“我的意义是你们创造的”的样子。我们还需要它吗?

它在我写方块字的时候出现了。总是在午后吧?我仔细将方块字誊入格子,从第一个字,直到最后一个句点为止。仿佛,我是在那种极度消音的背景中完成写作的。四年级的小朋友见到文章列在报章上,从中获得了大规模的快乐。但那不是喧哗的,所以令人讶异。

在众多少年友伴当中,我显得独特。我有过量的愁,俗称的多愁;我也善感,为诸多细节司过半矣。但每一次回到独处的时候,我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仿佛是我的私有物。以同在对话,不是以言语。或许流泪;也或许用镜子看脸上的活火山;或许沉醉在我和我那失落的颓废乐手们的另类节拍中。时光就是这样晃过去的,我就成为一个大专写手了。呵呵。

当我独自流连于书局的书海中,它还是存在的。我写了不少诗,诗句都是它给我的。只是似乎我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常常不知所以然的落泪,情绪落差幅度大。用这一次的流泪,来医治下一次的流泪。怎知,是用这一次的忧郁,灌溉了下一次的忧郁。天天观察细节在时间里的变化,仿佛欢愉会是最后的救赎,免我在沉沦中下陷。

其实到后来自己也明了怎么一回事。它只让我压抑。压得越沉,就陷得越深。为何我不要从中离开?如果,它是人生的一部分,那我可否久久才回来一次?我难道不是生活在人群当中?难道为了久久才获得的一段诗句?

我必须来个协调。或许是以告别的方式回来,我在它这里,我却已经不在这里很久了。呵呵。

我心里也知道错不在它。那是人们形容一种情况的用辞——“静默”。可以的,我们随自己的意愿,赋予它一个崭新的意义。让我们告别应该告别的;欢迎应该欢迎的。

然后,再也不需任何人来问我们同样的问题:“你忍受得了这重金属的静默吗?”

(刊登于2009年9月13日《星座》文艺副刊)

勇气

#墨人钢


我收拾一些东西
都是夏天的,甚至去年就应该
收拾好的
衣服

我叠它们,好几代前的衣服。
烂了的不用再叠,我只是
每天都叠前几天的衣服
叠!叠!叠!
死也完不成这些叠!

后面的悲伤也都是
这些叠

(刊登于2009年9月13日《星座》文艺副刊)

一柱图腾在风雨中淡忘繁盛

#百合


当漂鸟嘶哑着嗓子唱着
一棵树和一棵树的
距离
浪迹的意象便枯缩成
岸边一棵孤树
仅挂的一枚干果
采撷窒息的风景
成熟不了一个秋季的
金黄

是如何拔地而起
那红树林 吮吸湿地
一虬缠绵的根和水的爱恋
一圈不着边际的晃荡遗远
当踟蹰寻找回忆的白鹭
拍翅而起
渐苍凉的一个飞姿

如轮回的宿命啊 那烟霾
以部落狂野灼热
焚祀一枚沸腾泣血的日
大地背着龟裂的前世诅咒
薰干 如兵阀偃息后一个
濒临 荒凉
让湖底一株水草的翠绿
逐渐投影成一片灰朦

死亡悄悄积苔
轻易铺盖随日没落
召唤生命 接近天籁的原始
一柱图腾在风雨中淡忘繁盛
烟火已慵倦
模糊一个遗弃的身世
让怨怼的风迤逦而去

落日悬宕在断崖的额头
繁复的传说已漫漶得
无从辨认
诗正僵硬
如一头失去名字的兽
夜夜在梦里
逃亡

(刊登于2009年9月13日《星座》文艺副刊)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推荐:小熊星座1号!

#蔡羽


小熊星座最尾端、最灿烂的一颗星就是北斗星,千百年来一直扮演为迷途者指引方向的角色。

砂拉越星座诗社以这个星座为社徽设计,用意就是希望为砂华写作人指引一个方向。我们祈望北斗星的光辉继续灿烂,也指望出现更多北斗星,为更多人找到出路。

2009年星座文学写作班的学员群策群力,假设了属于他们的部落,这个部落名称就叫“小熊星座1号”,里头有他们的作品和创作心情,同学们诚挚的邀请文坛上的前辈友好到部落参观,给予指教。
江山待有才人出,星座诗社欢迎后浪涌来。小熊星座1号出现了,我们祈望接下来还有2号、3号、4号……文坛,就不会再是冷清的老宅了。

请支持这批热爱文学的朋友吧!(请查本版“部落链接”)

2009年9月3日星期四

“星座文学写作班”结业了!



日期:2009年8月29日-30日
地点:古晋一中校友会会所
结业学员:刘少英、李欣慧、廖丝云、官子强、鲁巧慧、陈虹伶、陈妍羽、刘欣怡、郑嘉欣、张嘉玲、余爱佳、林丽欣、沈良欢、林丽珠、郑少云、沈佩妤、吴征聪、刘淑君。


第一届星座文学写作班学员全家福。


讲师、筹委与学员结业后来一张大合照。


诗社主席黄曦(右)赠送纪念品给沈庆旺老师。


诗社主席黄曦(右)赠送纪念品给田思老师。


学员专注上课。


自由写诗实习让大家费尽心思。


田思老师主讲诗歌创作课程。


学员进行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


石问亭老师主讲小说创作课程。


学员听课时摄。


大家在思考些什么?


进行开课仪式,讲话者为班长惜凡。


上课中。


上课中。


活动筹委会主席兼课务组主任陈柔主持实习课程。


沈庆旺老师主讲散文创作课程。

社员贝克分享写作经验。


社员一文分享写作经验。


学员郑少云分享看法。


结业仪式进行时中。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当啷啷的投币声

#田思


银行的柜台前,许多排队去和出纳员打交道的市民,脸上写着各种生活的酸甜苦辣、得失忧喜;正如他们的存折里打印着各种不同的数字,或多或少,牵引着他们跨出玻璃门外的命运。柜台边放着一个慈善捐款的塑胶箱子。你不时听到有人把手上捏着的“镍”币零钱,“当啷”一声投入捐款箱内。那几枚钱币数量虽少,但你知道也许是非洲的一个饥民,也许是海啸或火灾区的一个灾民,也许是残障人协会的一个不幸者,又将得到一点点的慰藉。当啷啷当啷啷。不管那声音是来自衣冠楚楚的老板,还是手头并不宽裕的升斗小民,都反映出人们心里还有一隅福田,用这微不足道的一滴甘泉去滋润。

邮政局的柜台前,一排排的长龙在几位慢条斯理的公务员面前总是焦躁不安地扭动着。有人频频看着手表,把手中的水电费账单捏得起皱。有人拿着一函密封的心事,只恨不能快点贴上邮票投入外面的邮筒。有人捧着包裹,等着要给这份捎去千里外的情意掂掂邮资。不知是否等得不耐烦了,你总觉得这些人举止不怎么斯文;有的穿着很“酷”,拿着手机讲个不停。不管怎样,当长龙前端的人离开柜台,你总可以看见有人把手中的“镍”币“当啷啷”一声投入柜台边的捐箱内。他们该不是嫌裤袋会太重吧,还是把一份不轻易流露的同情心,从冷漠的塑胶洞口悄悄塞进去?当啷啷,当啷啷,投币的手有粗有细,有男有女,肤色也有深有浅。塑胶捐箱的肚子从不曾空着,而来自这些陌生人手心的一点热汗,似乎沾着“”币滚到每一个需要温馨的角落。

当啷啷的投币声,暗示你人间有情,在冷漠中仍有一丝丝来自手心的汗热。

(刊登于2009年8月23日《星座》文艺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