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王振平环保童诗专辑(二)

#田风


(1)

保丽龙

保丽龙的寿命很长
任何地方养它
不会化石
不会腐烂

叫它装热腾腾食物
它就不甘心
排出毒性
让你我生命
快快结束

(2)

再循环物

再循环物的精神可嘉
默默服务一世
死后仍对人间念念不忘
结果轮回
重新付出


(3)

垃圾工厂

地球是一个垃圾工厂
不停地制造垃圾

东半球人们进入梦乡
西半球人们开始轮班
比比谁的垃圾
制造得比较多

(4)

有机垃圾

有机垃圾是得力助手
它偷偷
给大地营养
让植物充满绿意

(5)

垃圾车

垃圾车是大好人
天未亮
就到处为垃圾场
收集弃婴般的垃圾
给垃圾
一个温馨的家

(6)

消化不良

可能人们太疼垃圾桶
让它吃太多垃圾
甚至呕到满地

垃圾桶不希望消化不良
只求人们
少制造垃圾

(7)

告示牌

告示牌很凶
警告乱丢垃圾
将会罚款

人们才不怕呢
把垃圾丢在它脚下
看看它有什么反应

(8)

鲸鱼上岸

大概是鱼虾减少了
鲸鱼上岸找玩伴

大概是珊瑚减少了
鲸鱼上岸找美景

大概是海水污浊了
鲸鱼上岸找清水

可是啊
鲸鱼不知道
一上岸它们永远回不了


(9)

太空舞会

太空开始舞会
许多国家送卫星表演
火箭也呈献节目
舞累了
留下残骸
仍然卖力演出

(10)

酸雨

雨太淡了
云开始用烟调味
调成酸溜溜的雨
害得人们都不喜欢喝

(11)

为大地植头发

大地秃了
就为大地植头发
一根需要多久
生长

准是金头发
人们恨不得全部砍完
结果大地还是秃头

(12)

清道夫

一大清早
清道夫捉住许多垃圾
料想不到
太阳露出脸后
垃圾繁殖太快
他永远捉不完

(13)

好好玩

人们一来
所有地方
一定好好玩

人们一走
所有垃圾
仍然恋恋不走

(14)

辐射

大气层中隐藏
神秘杀手
有时我们成为它目标
被它杀得片甲不留
更惨的是
遗害下一代

(15)

命案

昨天发生命案
鱼虾死了
杀手却逍遥法外

今天杀手盯住我们
而我们的死
没有时间限制

(16)

树的话语

"沙沙沙沙……"
仔细听
树的话语

"飞鸟是我的朋友
走兽围绕我身边
迎风
我快乐的歌唱。"

"砰砰砰砰……"
仔细听
树在喊痛

利斧下
它结束说话能力

(17)

顺手丢

顺手丢
垃圾跃到路上玩塞车

顺手丢
垃圾跳入河里来游泳

顺手丢
垃圾也到沙滩看风景

顺手这简单的动作
奇怪啊
为什么不让垃圾
好好跳进垃圾桶?

(18)

送礼物

大地要交朋友
开了一朵朵花
送给人类

人类也愿意交朋友
制造垃圾
送给大地

(19)

垃圾邮件

不用手写
只需拷贝
用最快速度
跑到电子邮箱
玩一趟

不用回信
可是电子邮箱
挤满垃圾邮件
有的附带
病毒

(20)

敌人

告诉我
敌人的长相

脏兮兮
到处掳掠
清洁的河流
干净的大地

起来抵抗它
不要忘记幕后主使人

(21)

再生纸

相信再生纸很爱美
老了黄了
到造纸厂美容后
又变回洁洁白白

(22)

最后清水

生态破坏像一只蠹鱼
慢慢啃噬环境
直到水源全部污染
留下清水
是你我
懊悔的泪水

(23)
垃圾山

垃圾山是宝山
再循环再使用宝物多
若动动脑筋
可得这藏宝图

(24)

过滤器

过滤器像警官
拦住捣蛋的污泥
阻止偷渡的气味
过滤啊过滤
却过滤不了
人心


(刊登于2009年3月22日《星座》文艺副刊)

种胡椒

#黄顺柳


五十年代,很多客家人在西连路一带种胡椒。那时,父亲在古晋马吉街开杂货店兼收购土产。椒农们采了胡椒,都运到古晋来,其中有一些卖给我们。由于我经常跟椒农们打交道,对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品性特色便渐渐熟悉。我记得有一位叫建叔的椒农很是热心,他发现我对胡椒的种植和收成过程有很大的兴趣,便多次邀请我到他的园里做客。他的胡椒园距离古晋市区只有十六哩,而且靠近大路,我见他盛意拳拳,也就欣然答应。


众所周知,客家人以其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在建叔的园里,我亲自体会到他那一家大小的勤恳和不怕艰难困苦。环境越是恶劣,他们就越是顽强和坚毅不拔。一旦他们决定要做某一件事,他们就会奋勇向前,直到成功为止。事情没有做完,他们决不轻言放弃。这是他们的特点。


从建叔的叙述中,我得知他曾带领一家大小用最简单的农具将一片荒芜的山坡地开辟成现在的这座颇具规模的胡椒园。在那些日子里,不管天气多么炎热,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们用镰刀劈草,用斧头砍树,防火烧山之后,他们再用锄头一锄一锄地将红褐色的风火土锄开。那可是非常吃力的工作,他们从日出忙到日落,每天挥汗如雨,不停地锄着、锄着。他们一个个晒得像黑人似的,双手也都起了厚茧,却仍然不放下手中的锄头。


为了购买那片山地,建叔用去了他所有积蓄。园中的那座简陋的亚答屋还是跟亲戚借了钱才建造起来的。在那极为困难的时刻,他们为了开垦不断消耗体力,而吃的却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了就补、补了又破的旧衣服,因为家里实在没钱可以让大家吃好的,穿好的。能省则省,唯一不能省的是孩子们的学费。不管多么穷,总要让孩子们继续念书,而孩子们也非常乖巧,放学回家放下书包便即刻到园里帮忙,从不懈怠。


好容易将苦日子捱过去。一个一个的“椒斗”打下来了,插上椒秧,一根一根长达十尺以上的盐木椒柱也竖起来,让逐渐成长的椒秧能够攀附而上,直达椒柱的顶端。苍翠的叶子浓密地遮住了椒藤,远远看去,一株又一株的胡椒满满的排在山坡上,像排列成队、正在等候检阅的士兵那样整齐。在蔚蓝的天空衬托下,那翠绿小岗显得朝气勃勃。


在胡椒成长的过程中,许多烦琐的工作都要陆续做好,每次都是全家总动员,有时嫌人手不够,建叔还得雇用短工,才勉强能够应付。就那样齐心协力,他们在园里或除草、或“挑生泥”、或施肥、或“打烟”(喷杀虫剂),哪一件不将人人都累得腰酸背痛。


施了肥之后,胡椒可以“放打”了,也就是不再将浅黄色的椒花摘去,因为胡椒开花结实的季节已经来临,椒花特别茂盛,只要顺顺利利,收成肯定会非常好。忙了一年,等呀等呀,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但是偏偏就在这时候,他们听到了一则坏消息,使每个人胆战心惊,仿佛大祸即将临头那样,惶惶然不可终日。


邻近有一些胡椒园遭受黑死病的袭击。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人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连小孩也懂得不再哭闹和撒娇。黑死病能让本来蓬勃生长的胡椒在极短的时间内枯萎。一旦黑色病在园中散布开去,胡椒便会一株接着一株枯死。椒农们遇到这种情形,只能眼光光地看着苦心经营的园地变得满目疮痍。他们束手无策,欲哭无泪。所有的心血都白费了,汗水也白流了。不明白为什么上天竟是这么狠心,让这些善良的、无辜的人遭逢如此大灾大难。


枯死的胡椒藤上一片叶子也没有,叶子全掉落地面,由青转黄,烂成一堆。椒藤像死蛇那样依附在光秃秃的椒柱上。此情此景,就算不曾种过胡椒的人看了都不免心酸落泪。椒农们更不必说了,想起今后生活还没有着落,他们真不知何去何从啊。


幸好建叔的胡椒园安然无恙。他告诉我,在那些担惊受怕的日子,他到处求神拜佛,祈求各路神明大发慈悲,保佑他的胡椒园平安无事。 后来,胡椒成熟了,一串一串丰硕肥大的“椒子”,采摘下来之后,他们先用脚将枝梗踩得和“椒子”分开,再将“椒子”均匀地置放在藤席上,一张张的藤席排列在屋前,让阳光将“椒子”晒干,便成黑椒。


为了卖得更好的价钱,建叔和他的家人将所采得的椒串一股脑儿一袋一袋都装在青边麻袋里,然后扛到专为浸椒而设的水池,让装满椒串的麻袋在水里泡上好几天,捞起来之后用水洗去颗粒的外皮,再将经过这道手续处理的“椒子”晒干,便是白椒。白椒的市价较黑椒高出许多。


建叔一家都是纯朴的农民。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胡椒价格稳定,使他们在忙碌了一年之后能够得到应有的报酬。他们不希望发大财,只要丰衣足食,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我很佩服他们的苦干精神。不管怎么说,胡椒行情的起落虽然跟他们的生活能否安定有着极大的关系,但是行情并非他们所能控制,他们无论怎么努力,只要天不作美,行情不断下挫,他们也就只好勒紧腰带过苦日子了。



(刊登于2009年3月22日《星座》文艺副刊)

回到七月

《山中纪实五》


#黄庭



七月天,是橡胶树落叶与开花的季节。当绿叶由红转黄,映出满山色彩斑斓,随后片片黄叶飘落,布满山岗,这时候,干旱季节开始了。


落叶后的胶林,枝干光秃秃,颇似北国秋景。不久,嫩叶初现,串串灰白色的橡胶花,夹杂在碧绿的新叶丛中争相绽放;这是胶树一年里最具生机的时刻。八,九月之交,橡胶种子成熟,随著热风吹来,传出此起彼落的胶壳剥裂的劈剥声,然后是橡胶种子散落时击中树叶的沙沙声,连续不断地划破林中的静谧。每一粒落地的种子,代表一个新生命面世,也包含不可预测的未来。


此时,却是割胶生涯最难捱的日子!接连三个月干旱,胶汁产量减半。遍地裂开的胶壳,带著尖刺,每当收工回茅寮”,总要先搜寻和剔出刺入脚底的小刺。最难受的是踏著干燥的坡地,脚底的厚茧裂开一丝丝,翻山越岭时,被撕裂的疼痛苦不堪言。


有一次屋长来访,见我在土油灯下往脚底搽药膏,诧异地说:山里人的脚底裂痕是平常事,可不像你一样裂到流血。他随手拿枝针斜插入脚底,丝毫无痛感觉,过后伸出脚板和我相比,他的茧皮比我厚多几倍,不由佩服地说,真厉害。


当雨水由细丝轻飘转为倾盆瓢泼,燥热的天气变成阴凉,雨季降临了。这时枯叶和带刺的胶壳已腐化,脚底的裂痕也已痊愈,胶汁的产量恢复了正常。可是,雨水频密,一个月割不到十天胶,收入却减少;世事真是一好没两好”呵。


年底,橡胶幼苗已长高盈尺,与杂草争相挺拔。趁著雨季不能割胶,动手清除野草,而杂在草丛中的胶苗也一并被砍倒。虽然隔年胶树会再开花结果,但新生的幼苗仍不能避免被清除的命运;也许冥冥中注定它们短暂的到来,是为了化作护土春泥吧?


多年来,我怀念每年的七月,因为胶林充满生机,但也畏惧七月,因为它带给我许多的困恼和无奈。


(刊登于2009年3月22日《星座》文艺副刊)

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读张贵兴小说随感:雨林与华人移民

#张雅芳


砂拉越华族是中国移民的后裔。华人移民开发东南亚的一段历史,充满着辛酸与血泪。华人作为中国移民大批进入砂拉越,已将近一个多世纪之久了。中国华人向南洋移殖,虽然始于唐朝,但数量甚少。自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后,移民才大量增加。

郑良树在刘伯奎的《十九世纪中叶——砂拉越华人两大公司》序中提到:“如果说语言是民族的灵魂的话,那么,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了…”。出生在婆罗洲的张贵兴似乎也非常明确这段华人移民的历史背景。在他的雨林小说中,着力地描绘了中国人移居砂拉越的历史。通过小说情节,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南来的动机与目的以及他们到达南洋时的处境及待遇。张贵兴的小说非常强调华人南来之后如何在当地克服困境,善用雨林开展他们的家族。譬如他的《群象》中:

德中缓缓提起二十世纪初起一个中国人带领千多个福州人开垦拉让江两岸,在蔓荒中造巢。(群象:61)

张贵兴小说中强烈地叙述了早期中国人的移民史,尤其是在《猴杯》与《顽皮家族》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两部小说都把主要叙述场景设置在婆罗洲雨林,间中不乏叙述中国人初期南迁砂拉越的目的及他们到达砂拉越后如何善用广袤的雨林,以其为家并将其成为繁衍生殖的地方。这些华族先辈,梯山航海,冒险南来,他们绝大部分是赤手空拳而至。他们凭着克勤克俭的精神艰苦奋斗,在充满挑战的陌生环境中挣扎求存。当中,还有一部分的华人移民到最后竟能累积许多财富,因而发达阔气。

雨林与家族史

张贵兴的《顽皮家族》是一则回到三四〇年代,描写一个华人家族的移民故事,颇似一则“前史”或“前传”( 王德威,2001:15-16)。它以戏谑的方式重写了南洋华人移民史,同时也表达了中国移民的乐观态度及活力。故事中的夔顽龙率妻小走南洋,途遇海盗洗劫后被困在荒岛。忽一日飓风来袭,竟把曾洗劫他们的贼船从天上吹落,被抢的东西失而复得。顽龙夫妇将错就错,上了贼船,又趁豪雨洪水,启动大船航向南洋的婆罗洲雨林边缘,开创了“五禽形意术”的武术世家,成就了一番家业。在篇尾洪水复来时,一家人又乘着船驶向茫茫不可知的未来,这似乎象征海外华裔漂流无根的地位。

通过张贵兴的小说,我们可以理解华人千里迢迢南迁南洋是想在南洋寻找一片陆地,开辟新天地。正如刘伯奎所说,他们最大和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生活。张贵兴小说中叙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中国移民,这两种移民者皆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他们的家族史。其中一种是以自己的劳力,尽管可观的环境如何恶劣,这批华人移民最终还是能够在婆罗洲土地上站得住脚,并且不怕劳苦,以坚毅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向前推进。这些移民者以大禹开辟黄河的精神,赤手空拳,筚路蓝缕,把婆罗洲这片原始雨林,开发成为美丽的乐园,达到了他们的移民目标。具有这种精神的中国移民是以张贵兴《顽皮家族》中的夔顽龙为例。夔顽龙抵达婆罗洲后,由于他的大方获得了普遍的好感,也无意中贿赂了殖民地官员,分配到一块比别人大一些的耕作地。他们开辟这块土地,建设房子,在那落脚。顽龙也在当地发展武馆事业。他在房子南方腾出一块空地,作为开业时的露天练武场,打算累积名望之后再盖一座稍具规模的武馆。像夔顽龙这种中国移民到达砂拉越之后,都凭着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无论在恶劣的环境低下,他们亦能披荆斩棘,在婆罗洲开辟乐园。这些南来的移民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强烈求生求荣的欲望和意志,并兼有高度的个人成就动机,子子孙孙,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如夔顽龙夫妇到达婆罗洲雨林边缘后,以雨林为繁衍生殖的地方,一代传一代,譬如:

第一年雨季,顽龙的三儿子顽豹诞生了…第二年雨季四儿子顽猿出生了…第三年雨季小儿子顽麟出生了…第四年雨季小女儿顽鹤诞生…(61-62)

雨林亦成为华人移民繁衍生殖及开展家族的地方。《顽皮家族》中强烈地表达了雨林的这个特点,譬如:

顽凤第一胎生了一个儿子,正怀着第二胎…众人落脚雨林后…顽凤第三胎生了个女儿,正怀着第四胎。顽猿的大儿子已两岁多,秀枝大腹便便,这几天就要临盆…(162-166)

在张贵兴笔下的那块雨林很明显地成了中国华人移民繁衍生殖的地方。在这片雨林中,各个家族的人口逐渐增加,不断繁衍,成为一个庞大的部落。

除此之外,通过张贵兴的小说,也叙述了另一种中国移民。他们为了开展自己的家族,为所欲为,不择手段。这种移民者不惜对身边的人加以迫害,将对方的产物占为己有,这种中国移民代表与《猴杯》中呼风唤雨、权大财大势大令人畏惧憎恶的大家长曾祖父(余石秀)的情况类似。通过《猴杯》,张贵兴写出了华工血泪史的另一面,关于移民者历经几代的家族史和传说的爱恨纠葛。当中的主角的曾祖是婆罗洲开发的过程中,宛如吸血鬼般的华裔垦荒人,如同第一代移民,为了扩充自己的事业与地盘而不择手段。显然,在《猴杯》中,华人移民的事迹占了主导的地位。

根据初安民,食肉植物的演变来自贫瘠的土地,原本行光合作用、吸收土壤养份的植物,因为营养不良而自立救济,然后数千、亿年来的演化,渐渐变成了以昆虫来增加蛋白质的来源;养份不足的土地将生长中的植物猎杀,为了自保,食肉植物于是发展出黏膜,消化液猎杀虫子,这样的演进,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作法。正如《猴杯》中主角的曾祖父,也许当初经历了许多血泪与汗水,尔后,当演变的相异点生成,被动的猪笼草,也许就成了主动的捕食者。或许《猴杯》中的曾祖这个典型人物是张贵兴对砂拉越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表示不满而做出的批判。在殖民时期,砂拉越统治阶级贪婪地对人民进行了物质财富的掠夺,以致人民生活困乏。因此,持有现实主义的张贵兴以此题材揭露与抨击统治阶级对砂拉越从政治势力的控诉到经济势力的渗透。像曾祖这类独裁者 [1] ,张贵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具有暴力、阿谀奉迎、多疑奸诈、专横武断的形象。且看《猴杯》中的曾祖父,在他抵达婆罗洲这块土地之后,如何在当地生存及建立他的家族与累积财物:

据说曾祖和总督签约前,顺手在总督办公室放下一张用猴皮包扎的疙瘩物,里面是大小十数坨加里曼丹三发金矿区出产的金块…那是曾祖从矿区偷窃到的赃物…曾祖串通工头和一群苦力挖掘金脉时偷鸡摸狗,最后窝里反,出卖难友独吞金块。最能表现曾祖智慧和余家作风的,就是曾祖煽动苦力造反,短暂占领了矿区三天,篡位虽然失败,却没有完全吐出他在矿区搜刮到的财富…(180)

在殖民时期,人们根本就是活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环境里。中国移民已经成为自己命运中的主宰,成为弱者或强者皆由他们自己去支配。曾祖父在矿区当苦力期间所吸取的经验使他学习到更高明的篡位韬略,使他从一个苦力的身份变成一个腰缠万贯的霸主。这个过程的背后,无数的人被剥削及残害。处在殖民时期的曾祖,以“他者”[2]的身份,利用自己的权威,压迫他旗下的其他“他者”,令这些被殖民的“他者”的生活痛不欲生。

曾祖这一角色无疑是殖民时期的恶霸象征。他利用自己的权势欺压人民、剥削苦力、霸占土地等恶等。若从后殖民的视角来看,张贵兴在《猴杯》中,通过曾祖这一角色的行为与霸权手段体现了浓厚的后殖民色彩。他那威权统治者身份经常侵害他人,可见殖民主义的权(利)力,在很大的程度上被保留下来。数百年的殖民统治,深刻烙印在被殖民者的内心。心理上无法“去殖民化”这是后殖民国家人民的普遍现象。

在同一个历史时空下,张贵兴呈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中国移民。《猴杯》中的曾祖父与《顽皮家族》中的夔顽龙同是中国移民者,虽然南迁的目的相同,但他们开展家族的手段完全不一样。像夔顽龙这种象征的华人移民,在无以为生的时刻,具有强烈生存的意念,披荆斩棘,求存挣扎。他们离乡背井,冒险出洋,无论生活多艰苦,都可以说是出于求生意志,终究离不了安分守己找生活与谋发展的营生原则。他们有坚韧的生活力量,能刻苦,知勤俭,不但有凝聚力,也有自治力。这些华人移民赤手空拳南来,身上无分文,但最后也能够白手起家。无论他们面对多大的压力,仍然百折不挠,克服种种挫折,开辟婆罗洲雨林,并在这片热带雨林中谋生,繁衍后代,开展他们的家族。他们活得乐观自在,了解生命的意义。

而《猴杯》中的余石秀来到婆罗洲这块土地后,在开展其家族过程中则不择手段,如同第一代移民占领,扩充地盘的方式,霸占土地、独揽大权,成为腰缠万贯的独裁者。他作为开发雨林过程中的剥削者,有如殖民主义统治者吸血鬼般,从男人的力气到女人的身体,从金钱到人命,从本族到土著,都逃不开他的意志与欲望。所以,黄锦树认为,这样的大家长,就其文学形象而言,远至拉美小说中遍在的独裁者。也因为有这样的一个霸权独裁者身份的存在,足以让张贵兴的小说更能体现出它的后殖民色彩。


[1] 独裁者实际上则是“暴君”与“暴政”的代名词。
[2] “他者”(The other)指的是那些在殖民时期,被主宰、被决定、受威胁的边缘人。


(刊登于2009年3月8日《星座》文艺副刊)

草蜢

#蓝波


炎炎的夏日
今年暑假
我带着稚幼的心
重回
那片眷恋的
绿色草坪
不在他乡
在故乡

大太阳下
土褐枯草中
依然泛着
青青草色
有草蜢在比赛跳远
点缀着
一闪即逝的半弧形

杂草中
摊开双掌的吃虫草
粘不住
后腿弹力强的草蜢

草蜢是
孩童的猎物
两只小掌合成碗状
追逐 捕抓
草蜢一跳一跃
孩童也蹲着蛙跳

有呼叫声
玩伴捕着草蜢
养在玻璃瓶中
青草当粮食

狭窄空间
窒息了草蜢
却成了葛丽丝(注一)
和木水桶中
溥游的美食(注二)

而今,故乡
一个丑娘
整容成
改装的现代美妇
那片草坪
在她迈向城市的
高跟鞋下
被踩踏了

午夜梦回
草蜢在梦中跳跃
我看到了
慢动作
美丽的半弧形
那草坪 依然是
眷恋的绿色


注一:马兰诺语喜鹊(Grissy)
注二:Batok鱼

(刊登于2009年3月8日《星座》文艺副刊)

梦娜节后

#吴诰赐


赛龙舟啦啦队的呐喊
舞台上巨声的音响
阻碍交通的贩档
渴望观赏河潮的眼神
大人物晴蜓点水般的探班
都过去了

有人尝试解读这一场盛会后留下什么吗?

莫非是:
内地人掏空了的钱包
满街的垃圾
臭气熏天的馊食
还有过路贩商鼓鼓的口袋
摄影者储满数码的记忆卡
官员的自我满足

爱利丝堡在讥笑着

18/6/2007古晋独立王宫酒店

(刊登于2009年3月8日《星座》文艺副刊)

急流

《山中纪实四》

#黄庭


拉让江上游多险滩,当干旱时水位落差大,河水冲击著水中的石头而形成急流与漩涡,最著名的就是“布拉加”险滩。而在拉让江的支流K河,也有一处著名的险滩,若驾四十马力挂尾车越过它须半句钟行程。当地的伊班人形容历来在这里沉船的迂难者,若储起来他们的眼睛,足够装满一个大瓮!

初次乘伊班人的长舟到K 河上游,不知危险为何物,当时好奇多过紧张。可是长舟行了三个多钟头后,平静的河面突然出现汹涌急流,远处层层白色的浪花像煞许多摆动的人手,长舟左弯右拐地从从突凸的巨石旁闪过,波涛摇晃船身,河水不时溅在身上。在一旁的乘客小声说:“当心,过险滩了”,顿时捏把冷汗,紧张地向前望。这时掌挂尾车的船工站立起来,紧握机器把手凝神向远处张望,船头的伊班人手握长杆,探测水的深度,频频吆喝著指点方向。

突然,河中间露出许多灰黑相间的拦河巨石,就在两道巨石间,出现一条宽十余尺的通道,湍急的河水从狭口往下急泻,两头的水位相差十多尺,形成一条转折的急流,这就是令人闻之丧胆的“翁岩”(Ong giam)。当船头翘起,在两座巨石之间缓缓行进时,侧身望下船旁咫尺的巨大漩涡,急速旋转的水流中心现出深邃的黑洞,像煞死神在招手,不禁抽了口寒气!

此时长舟似乎冲不上急流,在巨石间停滞不前,全船乘客惊呼起来,在船头撑杆的伊班人高声叫援,后边的乘客立即奋力划桨,我也急忙用勺子把濺入船里的水潑出去,折腾好一阵子,长舟终于缓缓越过急流,待望见前面平缓的水面,众人才松了口气,但耳后尚传来如闷雷价响的水浪声,不禁捏把冷汗。

伊班人说船过险滩,顺流比逆流危险,因为被急流往下推,难以控制船的方位,而更大的危险是发大水时。当连绵大雨过后,河水暴涨数十尺,水流湍急异常,行船时不只要避开隐现的树木枯枝,在弯曲的河道中,稍微迟慢转舵,长舟极易被卷入河水所覆盖的树苁,或者撞中巨垒的石壁。可是,世代生活在K河的乡民,血液里似乎存著冒险的“基因”,再危的难关也要冲过去。

想当年,在穷山恶水,急流飞瀑中乘搭长舟过险滩,数年间,已忘了有多少趟往返,而心境从好奇到紧张,再由紧张变成麻木,也许是人对大自然的适应性,抑或是对环境的无奈吧?

注:K河即拉让江上游的卡地拔(Katibas)河,从桑埠直达印尼边界,全河总共有99 座长屋。

(刊登于2009年3月8日《星座》文艺副刊)

2009年3月5日星期四

森林

#林离


每一棵树都是沉思的巨人。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原始森林的感觉。

高耸的树干顶着蓝天,默望着地面,仿佛千万年来无言的思索着。葱青的叶片在碧空溶成点点苍翠。森林,这神秘原始充满无限生机的自然生态,给我一股很深的震撼,感到人类的卑微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森林,一本记载大地的典籍,每一株巨树都是一句隽永的话语,那是绿色地球的智慧结晶。

在浩瀚的宇宙中,原始森林的每一株巨树,都在见证着地球上时间和空间的递变,他们才是这颗蓝色行星的真正主人。

因为他们一直都在这里……

一九七九年旧稿

P/S:这是我在拉让江支流伊干江拉稍河伐木区的第一个印象,那时是一九七八年年尾。如今,这些森林都不见了,整个地区好像都开始成了油棕园。

2008年记

(刊登于2009年2月26日《星座》文艺副刊)

《山中纪实三》 夜猎

#黄庭


夜晚在长屋四周打猎,另有不同感受;虽然大的动物不敢接近有人烟的地区,但猎小动物却鲜少空手而回。出发前,屋长一再提醒,别走得太远,看见红眼睛的动物才可开枪,千万别打着绿眼睛的动物。原来对著灯光,野兽的眼睛会闪出红光,而家畜的眼睛则呈现绿色。

腰系“巴冷刀”,一手提猎枪,一手拿电筒,裤袋装著几粒九号与四号散弹,即可动身夜猎。若小雨刚下过,动物尤喜爱到胶林觅食,遇到猎物的机会就多些。

第一次听到隔山传来巨大的吼声,以为是什么猛兽,确实紧张一阵,隔天听伊班人笑说那是山羊的叫声;说什么也不明白为何它不是“咩咩”叫!有时见到粗如手臂的蟒蛇慢条斯里地游走,真想冲前去砍它几刀,又怕被它缠著惹麻烦,还是各走各路算了。最讨厌迂到火蚁与山蛭,当踩中成片的火蚁,怎么奔跳仍难免被螫着十头八下,疼到冷汗直冒!至于被山蛭黏著,初时没什么感觉,待发觉有点麻痒,只见它吸了血的身子圆鼓鼓,拉掉后伤口在出血,用暹烟拌和口水黏贴,要过好一阵子才止血,真无奈!

在林中漫步搜索,电筒朝上下左右照射。若运气好,常发现鼠鹿在吃橡树子,果子狸则爱在树上“争风吃醋”,叫声喧天。当动物看到亮光,多数会好奇地盯著,这时继续用电筒照着它,慢步移至射程内,把枪管靠在电筒上,对著发红光的眼睛扣板机。

猎猎鼠鹿通常一枪就了结,可是猎果子狸就要当心,它中弹掉落草丛,若还有一口气,一旦脚跟被它咬著即不松口。因此先用巴冷刀泼开野草,见著它不论死活,立即朝其颈部补砍一刀,才拎起尾巴提回去。

回到小茅寮(Langkau),把猎物弄妥,招呼屋长及几位好友来品尝,他们带了三几樽米酒(Tuak)助兴。此时天南地北,谈古论今,笑声震响,把四周的虫鸣声给压了下去。待到吃饱喝醉,各自回家就寝,传来阵阵鸡啼声,已过子夜时分了。

(刊登于2009年2月26日《星座》文艺副刊)

抵达一座岛

#eL


我的家乡是达岛。有机会写个人简介的时候它总会漂浮在里头。鬼知道它是什么地方。人总是问:“那是一座岛来的是吗?”我心想,若不是一座岛,它还有下文吗?有下文,那上文是谁在撰写?鬼想写达岛(人都爱书写婆罗洲,呵呵)!那我做鬼吧。

住在岛上多年,达岛的一些景物不用经过同意就径自陷入我的文章或诗里。小说的大奶山就是不安山,或是骆驼山。它出现的次数很多,原因不详。将来还会出现。有时,河会流进我的诗里,淹去至少两三行。有时,达岛河则以滋润的方式款待文字田。树林越来越少,却是在近来的诗里越来越多,原因也是不详,或许原因是不祥多一点。去去去。其实写来写去也只有这些景物做背景,偶尔主角、配角。

不想把达岛写得太正式,那是论文。不想把达岛写得太真实,那是历史。不想把达岛写得太白,那是粉笔。不想把达岛写得太清楚,那是账目。不想把达岛写得太达岛,还以为是百年孤寂咩,你老几?写到最后,达岛从非岛退化成是岛。我则莫名其妙沦落为岛民。也没什么不可,谁叫达岛文学?活该。

其实,原来没打算写达岛的,不知怎么会写到这里来。婆罗洲是个很大很大的岛是因为达岛不是个岛的缘故。因着达岛不是个岛,它算是把自己硬硬纳入婆罗洲岛里面。应该是很痛的,不然沙巴狗头不会痛到开嘴巴的。好吧,书写婆罗洲的文友们,你们算我一份吧,勉强也可,欢迎也罢。事实稳如不安山。

但是人一听到我自我介绍,自然又会割下达岛版图或范畴,再让四周填满水,死也要把它弄成个岛才甘心。既是这样,我上面自称住岛上多年也是情有可原。达岛,是一座不是岛的岛。我呢,是一个非岛民的岛民。

其实也真的没什么好写的。达岛能出什么东西?吉陵春秋还是猴杯?我看出来出去就只有一厢情愿的一座岛,我就是这岛,漂流在东西吗写作人汇成的人海中,沧海一粟。诗越写越觉得不会写。散文本来就不是在行、小说更是外行……达岛几十年来就这么个光景。

伤心是多余的。装乐观也是多余的。只有继续做写手才是不多鱼的,哪像渔夫。现在多住民都鲁丽华花园,偶尔才回达岛。距离,是催生作品的因素之一,乡愁点头说阿门。或许,这篇东西就是这样子产生的。我刻意不要太文绉绉的,会起鸡皮疙瘩。也没有什么野心想用文章来做什么,那是政治。

有时,能写下去不是因为清楚为什么要写下去,而是因为写下去了才能清楚为什么还要写下去。就这样。所以,欢迎大家来岛上玩玩。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达岛,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达岛。

我已抵达一座岛,你呢?(背后响起IL POSTINO 的Sounds of the Island……)

(刊登于2009年2月26日《星座》文艺副刊)

框住沙漠尼罗城,感觉埃及

#蓝波


1.

人与沙子一样稠密
拥挤成一座大沙堡
开罗

沙堡外
中下层聚居的Down Town
简陋的楼房土墙
配搭平民的衣饰
是沙尘土泥染而成
恹恹的邋遢颜色

这里的车鸣喇叭
日以继夜噪音不息
衔头接尾车流堵塞
构成东钻西撞混乱街景
熙攘的吉萨地带
三座金字塔是巨霸磁铁
吸来千万外汇

站在金字塔基石层
感受古人无比的智慧宏绩
渺小了自己
近观雄伟狮身人面的威严
却在岁月利齿啃噬下
风刀削去了光彩

坐上弗鲁卡车单桅帆船
之形滑在尼罗河面
两岸尽是豪华的光影
笙歌不歇 纸醉金迷
是欧元美钞所能消费的奢侈

2.

卢梭城在尼罗中流岸边
是埃及初旅的驿站
匆匆走进帝王谷
匆匆走马匆匆惊艳

赫刹苏神殿
千年前已是一座后现代
她褐色彩上肤色
戴假须束平豪乳
装扮假面男人
后现代武则天
统治埃及 信得民心

内菲达丽女皇与蓝西二世
巨无霸的塑像
在阿双镇上
守在自己神殿外

巴蒲罗丝草型的大柱
撑护太阳神殿的祭坛
把一切供奉祭品
都刻在土墙上 清清楚楚
让神记取他们的诚意
予以重生归来路

3.

一道高墙
截死了尼罗河的脉动
失去灵魂的水质
缓缓无力没有激情
再也泛滥不起来
两岸沃土变淤泥
只有化肥与农药
养得起没有虫蛀的有毒蔬果

橙色的柑橘
番石榴的香味
红艳欲滴的石榴
香蕉的金色
都是美丽的致癌诱惑

而生为城市里的花果瓜树
枕在沙哈拉沙漠边陲
没有丽色抢眼
即使是姹红嫣紫
都要抹上一层灰色遮羞
一萌芽
已等待渴死

女人环肥燕瘦大眼摄人
都把美丽罩在黑布里
让男人色欲的眼眸
因为没有秀色可餐
而变得蒙滞

4.

荒漠里
眼眸视程所及
宽长一片大屏幕
山,光秃成固定的背景
沙,是一片无垠的黄
苍空,很灰蓝
无云

常常一队单调驼铃声
已是过去式的映画
偶尔闯进视屏
是一骑狂飚
电驰而去的四驱轮

风,无时不吹
旋转着沙尘
抖起一柱龙卷
舞过视屏

片沙曝晒着白天烈日
夜里吐出水气的叹息
又在晨早
蒸发在冷风中

身在空无荒漠
平静中没有什么可想
一无所有
生命交给命运与时机
心中只有神
能与祈求
你已不是你

如果
看见了和平女神
巴黎铁塔伦敦大桥
在大漠中列成一片景观
海市蜃楼呵
那是渴死前的迷幻

5.

夜宿巴哈丽雅绿洲外
白色沙漠里
沙,原是黄沙
白,是厚层的粘土
经过岁月巨齿侵蚀
风刀削成奇形怪状白色大蘑菇丛
在深邃夜眸里
张牙舞爪

撑起两张挂毯挡住风势
沙地是睡床了
仿佛置身一千零一夜
墨黑天幕里
勾挂点点繁星
是阿里巴巴的金银珠宝
串起一个失眠的梦境

夜露凝重了刺骨寒意
沉沉甸甸一张冷被子
压住了入梦门楹
睡不入眠
天就亮了

睡袋外
印着一列列大小足迹
夜来
有到访的沙漠主人

太阳红剌剌
在蘑菇丛中升起
红得烧焦了
不是早餐碟中的大蛋黄

乘着凛凛风速
驰骋绿洲的方向
飞尘滚滚
没有谁是主角
旅者只是过客
只有那轮红丸
古埃及人坚持的信仰
是一颗永恒

6.

艳后克丽奥巴特拉
以妩媚和聪慧
摄住万众的信心
把自己的皇宫
塑造成千年前
文化与权势的枢心

安东尼持着妒情火炬
摧毁艳后呕心经营的一切
那藏以万捆巴蒲罗丝草卷的图书馆
古埃及人文化宝库
付以一炬
皇宫也沉入地中海

现代埃及人
失去自己本族语言
失掉自己本族文字
以自视为阿拉伯人的奴性
交谈别人的语言
书写别人的文字
没有自我文化特质
没有民族自尊

先祖智慧的遗迹
在惊叹唉声中瞻望
能否引以为傲

(刊登于2009年2月26日《星座》文艺副刊)

相处的真善美

#张雅芳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也算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学不好“相处之道”,在人际关系方面,你肯定是一个失败者。无可否认,世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己主观的角度去评价他人,殊不知这就是相处的败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学校成员之间的相处,可以在融洽中度过。但是若扩大范围去看,异族之间的相处却是处于一种紧张的气氛中。我国独立半个世纪以来,种族间的相处问题似乎还围绕着我们。不管是身历其境,还是通过文学作品,我们都无法摆脱这种社会甚至国家存在的隐忧。

问题到底出在哪?相处之间所引起的矛盾往往是沟通上的问题。若人人都顾着面子、自尊、利益之类的东西,那这些矛盾永远就解不开。不谈现实社会,就谈文学作品吧!在阅读砂华作家张贵兴小说的经验中,可以强烈地感觉种族之间的相处并不那么的乐观。他的《猴杯》、《群象》及《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所呈现的华族与达雅克族群之间的冲突永远是为“利益”而出发。在张贵兴的那块色彩瑰丽而又神秘莫测的婆罗洲雨林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看到华族与达雅克族群因为生存而竞争,导致冲突事件接二连三,是那么的震人心弦、动人心魄。

然而,放眼看梁放的文学作品,其中所呈现的种族意识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张贵兴小说中的族群紧张气氛到了梁放的小说中,已经完全淡化。梁放通过〈温达〉一篇,描写了一个善良、真诚的伊班族老者——温达,突显出人类灵魂的真善美。在抗战期间,温达曾经救过一个受伤的日军与英国人,也救过小说中的“我”(华族)的一命,让笔者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台湾的郑明利(女旁)教授认为梁放和其他马华作家背负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情结,及夹处三大种族中的劣势地位下的书写心情相当不同。他的生活里似乎没有种族问题,在他成长期间和马来西亚异族相处如此,后来留学期间在欧洲结交各异族好友也是如此,甚至遇到种族歧视敏感场面,他依旧可以坦然相对。无论是梁放本身抑或他的作品中,各族群之间的相处可谓融洽,而这种“族群情结”乃来自他的生活经验,令人赞赏。

综观而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交心。若各族群之间能维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宽恕、真诚对待,那在相处方面就可以尽善尽美。

(刊登于2009年1月25日《星座》文艺副刊)

《山中纪实二》渔猎

#黄庭


干旱季节,拉让江上游的江水虽然浅了很多,但却一片清澈。劳碌了一天,最好的享受就是泡浸在水里,或索性潜入水底,望著身旁的小鱼在追逐,浮出水面,常见大鱼在江心挞水。在一依带水的清流中,水族们生生相息,和两岸的居民一样繁衍绵延。

江底的枯木,若是木身穿孔,成为鱼虾藏身之所。这时只要潜入水中,两手堵住两侧的洞口,捧到岸边一倒,“河鲜”就信手拈来。当然,倘若在水底安放几个竹笼,内置鱼饵,更大只的鱼类常被被诱入陷井。

夜晚,水静河飞,划小船沿著岸边叉鱼虾。在电筒照射下,它们常憩息在浅水的枯树旁。这时,鱼叉刺下的方位须考究:叉鱼要离它咀的前方一两寸,叉虾反而要离它尾后一两寸;因为一有动静,鱼就往前冲,而虾则向后退。

当初一,十五涨潮,上游的江水倒流时,细小的毛虾也随流水往上游。这时,沿江的小码头,处处亮著火光,村民掌灯往水边照,一面搅动江水,小虾见了亮光纷纷趋前,这时用布袋扎成的兜网左右捕捞。有时只捞一两个钟头,就有两大碗收获,用油煎来佐饭最是开胃。

若把船划入小溪,踏着鹅卵小石,涉过淙淙浅水,当手电亮光照到一对对细小的红眼睛时,这是田鸡在溪边戏水,它们通常是雌雄同在。小动物们何曾警觉在宁静的夜晚隐藏著“杀机”呢?蹑手蹑脚趋前,用鱼叉刺下去。田鸡的生命力特强,把它丢入背后的藤篮之前,须用刀在它的后颈割一下,断了它的脊椎神经,否则多数还会蹦蹦跳跳“逃跑”。

倘若步入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边缘,溪流里的鱼不只大,而且不怕人,用面包屑或饼干作钓饵,很容易引它上钩。因此,进入深山一头半个月,只要有把刀,火种和指南针,再带点盐,就不怕挨饿了。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蛰居山野多年,积累点滴“雕虫小技”,寻找日常生活的菜肴,确实管用;不过,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今日的拉让江上游树木被大肆砍伐,水流浑浊,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水族数量锐减,怀旧的人都在叹息,拉让江何时才会重现清流呢?

(刊登于2009年1月25日《星座》文艺副刊)

月亮的短讯3则

#林离


致地球吾爱:

1.

涨落如潮汐,我的
悲欢
亘古以来,为你
盈缺

2.

每次我低下眼眸
你总是熏我以遍地烟霾
害我胃口大减,日渐
憔悴,而你从不晓得
那满天明灭的星
是我的泪珠,为你
夜夜垂挂

3.

如果你曾经回首
窥视我的身影
你会看见
一朵莲
在寂寂的荒野上空
绽放
一瓣瓣洁白
一晕晕极乐
为你
静静涅磐

2008.4.15

(刊登于2009年1月25日《星座》文艺副刊)

京城严冬随想

#陈俐霖


近日,思潮几乎是澎湃汹涌的。也许,因为生活外在所潜在的随时变动的可能性;也许,因为身体抵抗不住北京的严寒时而生病。这一切,都让我更好地去理解生命和生活本质的机会。因此,我把这每一朵卷起又平复的思绪浪花,都视为瑰宝。这些,都让我知道,现在,23岁,在北京,生活是充满意义的;并且,精神是饱满充实的。

然而,我又想起,这些,都如同胸怀表层的花纹,起着点缀的作用。而承载着它们的,必须是一片寂静平稳而清澈的心灵。好比一个瓷器,有饕云雷等纹饰,使之显得灵巧而富有生命力。然而,其底层的釉质,则必须是平滑朴素的,是整个瓷器高雅而庄重的根本。于是相信,只有一颗真正平稳宽阔的心灵,才足以承载一切……

话说,这些澎湃的思绪,都源于身边一些人、一些事……

近日,在拜读《京华烟云》,读着林先生笔下的北京,简直让我有无限的遐想。我想,北京在七、八十年前,真的曾经那么毫无掩饰地美丽过!虽然,比如玉泉河已经不再是林先生笔下的那么晶莹剔透了,西直门外也不再是什么田园郊区;虽然已经有许多人为的污染……然而,我深信,这座从建构上就涵蕴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北京,还是深藏着美丽的。一切丰富正统的、民俗的都汇聚其中。所以,还是深感庆幸,自己就置身在这个人间福地。

其实,我至今都没有仔细地浏览过北京。上学的时候,都是一个劲儿地在学校里。除了一年有那么三四回,往法源寺去探访师父喝茶。然而,至今连法源寺丁香绽放的时节都未曾亲眼目睹。不过,记得有一次,品茶之后傍晚时分,从师父寮房外的走廊抬头一望,见星零五彩的颜色在天空成串地绽放。一喜,以为是烟花。后来,师父指正说,那是广场外人们在放风筝。当时就觉得,北京真好!这些,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斑斓的景象!

后来,在这里生活一些时候了,心里不是没有烦躁过。找工作的种种焦虑与压力参拌着。而外头,到处人这么多。随地吐痰的、办事没效率的、阿谀奉承的,无奇不有,处处可见。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慢慢沉淀下去了……

开始慢慢地,尝试去理解一切现象背后的原因。人这么多,都需要生存,都渴望往上攀爬。人这么多,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接受好的教育,去明白一些事理……但是,我知道,大家渴望幸福的愿望都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所以,渐渐地,可以不那么苛求,对一切。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现在中国的一部分现实,最美好与最丑陋都参拌着。接受了它,因为,我知道,这是我的根之所在,文化之所在,理想之所在。

于是,现在,拨开一层现象的面纱,美好依旧不变。总归,还是很感恩,自己生活在这里。现在毕业了,还住在学校里。前天,跟师兄说,我想着去买北京公元的年票。师兄回答道,不用了。我问,为什么?他开玩笑说,有免费的——清华园。心里一乐,想,是啊!清华园,想必也是北京一处宝地。清末民初残留下来的故人故事,是隐隐约约给予我许多向上的力量。虽然,很惭愧的,我至今都对当时的许多人、许多思想不熟悉,也不了解。然而,我知道这一切象征着人文日新的时代,曾经存在过。在晚上路过荒岛荷塘时,细细玩味。在回到西院小屋时,有时见树梢上遥挂着的月亮。有些残旧,有些简陋的西院,一切这么寂静,这么耐人寻味……这一切,只有生活在这里可以体会。

稿于北京大学

(刊登于2009年1月25日《星座》文艺副刊)

#菡萏


不告而别不想听见你的声音
该遗忘的一切统统还给你
让过去沉淀在不想记起的那场风暴
顾忌地让恼人的风扫落闷热的一月天空
努力地寻回属于我的绿色天地
更努力地让天堂鸟根植在梦园
去吧!
去年漫长的忍耐枯谢的落叶就让尘土埋葬
在无常的结束
在另一个有情的开始
无心的守候二月缤纷的花季
耐心的等待小雨捎来殷切的祝福

云淡淡地从日出
流浪在喧哗的猫城到日落
回到宁静的乡村沉醉在无声无息的月夜
不仅仅天堂鸟还有妩媚的九重葛将绽放

让清新的微风许我一片蔚蓝的心海
来包容你的善变
如果眼泪代表脆弱
就让三月开始天晴
坚强、勇敢地承诺平静的夏季、秋天和
我们一直坚持的冬季
迫切的期待蜕变

(刊登于2009年1月25日《星座》文艺副刊)

短诗一则

#贝克


接近午夜
空气宁静如昔
飘泊的心不在
从桥的那端到这端
从过去到现在

许多记忆已模糊
至少忘记一些
红花、青草、白兔、金鱼
那些日子
不比现在逍遥

于是开启回忆的囊
在宁静的港湾里任徘徊
从织梦到年少
从无知到老成
有一些不能忘记
有一些心田深埋
待时间永恒宁静之日
让她发芽

(刊登于2009年1月25日《星座》文艺副刊)

圣徒

#eL


他得救了。除了祷告,他还会起得早。阿利路亚!感谢神,他也是忠诚的圣徒,定时地亲切,准时地热诚,守时地平易近人,弟兄姐妹都很喜欢他,邀他存着欢跃单纯的心吃干盘。在排椅的事上他才华洋溢,因为他的爱好是长得壮。但他很矮。外面的世界流行高,他说他遵守主的话,不模成这世代的样子,所以,他继续矮。有什么不好?他矮得奉公守法,没犯罪,没亏待社会,也没亏待召会。得时,他也去传福音。他喜欢唱惊人恩典。他喜欢读腓利门书。他得救其实很多年了。后来,他还去参加了全时间训练。他在召会里面服事,短一年,长则不止一年。他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无缘无故这样被我写。我想,神或许会喜欢他这样子。当然,也或许不。

(刊登于2009年1月25日《星座》文艺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