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9日星期日

星座活动预告

砂拉越星座诗社将在近期主办:

一、“动地吟——纪念游川诗曲朗唱舞蹈巡回演出”
二、文学奖

请留意近期各大报章、星座文艺副刊和星座部落。

“梦羔子诗辑”

虫害

你在朝我在野
我是寇你是王
这种你明我暗的黑白对立
掀起千年连绵不断的争端
得利的却是从中拼命丢薪生火
假农药的制造奸商

我们是不是还有多余的精力斗下去
我们是不是还要将先辈们点起的仇恨
从我们的身上
继续燃烧到下一代
倒戈相向 劳民伤财
徒然荒废了无数待完成的时代使命

谁对谁错
千百年前祖先们半壁江山的争端
我们为何仍食古不化
还要继续背驮下去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弃暗投明需要莫大的勇气
化敌为友
也要懂得放下身段懂得后退谦让

化干戈不以入朝为官逞私欲
俺乃草莽粗人
愿将专注花豆的技术转移
朗朗上口的龙舟或蚱蜢舟已是他国国粹
不宜再制
如果能排除民族间的禁忌
迷你型的树棺制作
必须独领风骚


品种

被批长得短小
是目光还是身躯方面的缺陷
感觉脸上的光彩逐渐消失
而今又被分裂集团煽风点火
硬要把开着白花与红花
身型圆而略扁的
从原本的一家亲撕裂成红白两个阵营
两张不同的嘴脸

小小的争议被闹大
被逼公开摆上了桌面
两个派系从肤色
从五官的养眼斗到身材
曲线玲珑的骨感和肉感
由外又斗到内的才艺与学识

几乎能斗的都被挑出来斗了
比如从良
谁能培植质与量俱全优秀的下一代
从娼
谁最风骚谁的卖座力最高
石榴裙下摆动的狂风浪蝶何者壮观
风流鬼的幽魂谁得最多

白花升还是红花坠
输了
就得鞠躬下台
洗尽铅华回乡养精畜锐去
十年 百年
或许风水静止了不再轮流转
等待人们的思想在变
眼光在变
口味在变


典故

跟时钟的秒针竞赛
拼命地采摘
翻箱倒柜似的掀着丛丛绿叶
那爬满着铜锈
即将因仅有的一点铜质流失而作废
的花豆

花豆的老祖宗
传说是远古时代某个名门望族府上
悬挂着有天子挥毫的镀金匾额
满门抄斩后
被一批贪官骑劫
金属被刮尽
匾额也瘦身可怜得像仙子纤细的小指
仅剩下一点不值几文的铜质
惨被铜锈围困一口一口地吞噬
然后被弃
在野草苗藤间苟延残喘
成另类豆类植物

翻箱倒柜似的掀着丛丛绿叶
寻找那即将流逝的铜质
被说成丧尽天良
穷凶极恶为五斗米而折腰

跟时间竞赛
逆道而行潜入远古时代
采访匾额上挥毫的余劲



乱象――
一排紧缠着竹架,摔倒畦边乱成一团的花豆藤


之一

一群衣着时髦
身材臃肿
珠光宝气贵妇带着他们的下女
雨后地滑
如同滚地的大番薯
纷纷摔倒在街边爬将不起

为了颜面不向行人求援
其实人缘欠佳 行人早已闪避
被压得满身伤的下女
拨着已经摔破了的手机
哪些贵妇们呀
只顾及花一个时辰作好的发型
有没有弄乱
颈项的玉佩有没有丢失
圈在指间价值连城的钻石
还发不发出炫人的光芒
衣物破损皮伤骨折的下女
费了好大的劲
才带伤扶起
视财务比她们的性命更重要
的一群可怕的巨型哺乳动物


之二

像众多子公司组成的集团舰队
只顾吹气膨胀势力
外观雄伟华丽
股票上市节节上扬

一场风雨
摇摇欲坠后像骨牌倒下
投资者个个焦头烂额
怪谁 怪自己目光如豆
视一拉即断的旧尼龙索为上好钢索
长年失修的竹架为插地牢稳的铁柱

都市传奇

•田思

(一)大寿
新厦落成
儿子电告乃父
阿婆“九”没做大寿
我屋子大
摆酒最适合

(二)丰碑
为华教功臣
托运丰碑的中介人说
没有我
他怎能流芳百世
不过
载费可不便宜


(三)卡拉OK
荒腔走板
可以娓娓动听
五音不齐
可以调得入Key
卡着喉咙的
拉线者 比比
OK的手势猝然

(四)红绿灯前
相遇的两车
红灯
绞下玻璃叙旧
绿灯
加油冲向
各自的名利场

18.5.2007

树下世界

•怪客


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而得道。

我在树下看见世界羽化飞升。

世间万物,朝生夕死。一诞生就开始往死亡倒数时间。生死只一刹那,生死之后又有生死。

人生,就像云幻化百变只一瞬间。

耸立于数百级梯级间,有一棵柏公树(又称孟阿历斯树),坚毅地与远处数辆推土机僵持了数日。老树因为有妖怪附身之说而暂时保住了被肢解的噩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怎么念都对它不灵验。
老树其实已死,不是白蚁蛀空了它的心,而是大量的盘根早在树荫外围被翻转辗碎了。数以百亩的黄土被排列在炎阳下曝晒,万木皆死它独活,活着已无意义了。几曾是飞鸟的栖身枝干,正张开树皮渴求水分子的飘过。原是密叠的叶层藉枯叶流下一片片的泪。阳光终于刀削般突破叶层在树下射落零星的光箭,流窜的风流扭曲枝干,将光箭玩弄于隙缝间。

于是,历史、世界在树下一瞬成形。

世界地图刚映入眼,波涛汹涌的海洋还来不及掀起滔天巨浪就被风啸扫得无影踪。一座一座的城市,真的弱不禁风,残败树枝稍稍挥手间就瓦砾不存消失泥缝间。世纪前的武士们手举巨斧诡异地冲向名胜古迹,都被烈日下的云层赶到树下的阴影中。轰炸机群在地上掠起,天上的云层溜走了,战机变成一颗颗星,地上亮晶晶。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流到地不复返,海啸并无造成任何伤亡。地面上的斜塔被风吹得摇摇欲堕。

自由神像手抱核子弹,高举遥控器却怎样也毁不了大自然。这么久远历史的长城也昙花一现。世界贸易大楼粉碎间没有扬起一丁点尘埃,凉风吹过地上只扬起几片残破的枯叶。钢爪下的小鸡被提起的当儿,振翼的老鹰恰时被哆嗦的阳光四分五裂。

白云挡着阳光,树荫下的圈外阴影一片,此时是难得一抹额头汗珠的时机。能够扇凉的物件都被煽动着。阴影外的推土机仍喘息地挺进。被推土机翻过来的泥土完全丧失了团结的功能,除了被曝晒成凝固的泥巴块。干泥块像张开口的金鱼,期待一场雨的降临,好让它们各自恢复自由身。可怜饿渴的难民,无助地瘫痪在龟裂的稻田中央,眼巴巴地看着苍蝇飞进鼻孔内。诅咒了几千年的沙漠只有在夜落时在感受到阴凉的气息。

树荫上的泥层比之树荫下的世界历史更悠远更丰富。生的历史在泥面,所有死的历史皆在地下。活着的,过去的世界在荫下交融,而且激烈地不断地在累积。

原始林树下的泥是另一幅安宁的世界,重重叠叠的腐木枯叶下有数不尽的大自然故事。故事的结局已不再随着枝叶腐烂,文明的履带粉碎了青绿的衍生,摧毁了一页页刻在树叶上的记载。重见天日的泥土已与经典划清界线,那么的毫无瓜葛。

人,其实是那么的渺小,生命又那般短促地可怜,仿如地面上的投影,尚未成形就被换了画面。“永恒”实在是抽象之极的形容词,以无际的宇宙而论,“永恒”这两个字根本就挤不进光年的分秒空隙间。

佛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啊。

有树自然成荫。柏公树啊,谢谢您的短暂庇护。诚希望我不是第一个坐在您历史上的人。

我期盼,明天我再来时,您尚未离开。

巴里岛印象之二

•黄曦

酒,在手中清醒着… …


谁呵
冒着上苍的名字
将天堂



一阵裂心的旱天雷
震碎了半个世纪的安宁
再一幕毒烟滚滚
重演惊悸未灭的伤痛
腐蚀整条街头的喧哗

绕道而过 劫后的pub
缓缓苏醒
过客
手中有酒
心中不敢醉

来去商场villa
安全扫描的程序
震荡着 休假的松弛
谁知道
网站上的红色警告
什么时候
成为资讯的头条

时间
医疗着伤痛
而纯朴的心
能否承受另一回
恶梦

21/7/07

我还想跳舞

•田思

别截去我的脚
我还要挣钱养父母
别截去我的腿
我还想跳舞
我想舞出千手观音
最曼妙的舞姿

如果一切无可挽回
如果我天真的梦
搁浅在轮椅上
让我做个折翼天使
把爱心送给
受难的亲人和土地
用我的残缺
告诉世人惜缘惜福

但是
我还是想跳舞
用心灵舞出千手观音
为人间遍洒甘露

29-5-2008

附记:黄思雨是四川映秀镇小学五年级学生。她在地震中被救出,截去左脚。护士们说她是最坚强的学生,刚做完手术,没有家人在旁,强忍痛苦而不流泪。她从小喜欢跳舞,截肢后仍说长大要参加残障人艺术团,学跳千手观音。

文学星座访谈:沈庆旺谈《蜕变的山林》与“书写婆罗洲”

浅谈《蜕变的山林》

出版缘起

“《蜕变的山林》这本书可说是1994年出版的诗集《哭乡的图腾》的延续篇。还记得大约于2001年3月份,大将出版社社长傅承得向我提议以散文的形式介绍砂拉越原住民的生活习俗。我同意后,他就跟《星洲日报•星云版》的主编接洽,要我在《星云版》写专栏。于是,从2001年开始,我每个星期都在写这个专栏,主要是把以前经过的地方,访问过的一些原住民民族的生活习俗,用散文的形式把它写出来,这个专栏一直延续到2003年。”

大将出版社社长傅承得对于这个专栏给予很高的评价,因此打算结集出版,作为大将“婆罗洲系列”的第二炮。但是因为公务上的繁忙,沈庆旺很多时间都不在马来西亚,因而一拖再拖,拖了整整四年余,才在去年完稿出版。

内容简介

沈庆旺指出,《蜕变的山林》这本书的文章多数是专栏文章,只有一些文章是后来觉得有需要才补上的,如“民族篇”这个部分,当初仅写了十篇,其余五篇是后来补充的。《蜕变的山林》这本书总共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民族篇”,共写了15个民族,包括人口最多的伊班族、比达友族及人口最少的本南族、普南族。第二部分——“习俗篇”,主要讲述每个民族他们的生活习俗。第三个部分——“伤情篇”,是沈庆旺本身对于原住民的传统习俗,还有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些许感触。

推展礼

“西马人对于婆罗洲概况较为陌生,是故我希望可以在西马举行推展礼。”

《蜕变的山林》这本书的推展礼成功于2007年10月20日假西马茨厂街i-kopi举行。推展礼上,大会把这所休闲咖啡馆布置成如同长屋的形式,还挂上Pua kumbu、沙贝等。节目开始,会场播放长屋生活电影和音乐。推展礼列席者还包括田思、蓝波、雨田、石问亭等。田思先生负责开幕词;沈庆旺、石问亭主讲关于原住民在长屋一天的作息、习俗;蓝波谈原住民食品;雨田则负责雨林渔猎部分,让出席者对婆罗洲的原住民多了一点认识,也拉进了东马作家与西马读者的距离。

“书写婆罗洲”在台湾的回响

《蜕变的山林》的出版,与田思“书写婆罗洲”的概念是相吻合的。谈及“书写婆罗洲”,沈庆旺认为,“我们华族在全世界各地方都有,而每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环境、历史都不一样,因而造就了各区域独特的语言跟文字。就以东马和西马来说,东马的华语语言文字就与西马的华语语言文字的运用有所差别。”

“这几年我在台湾,发现台湾文学的起步比我们早得多。他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注重返璞归真那种书写。书写自然、原住民文学这类题材,他们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我们这边的起步则显得比较慢。我觉得这种书写在整个文学系列里面是不可以缺少的一个部分。”

“身处台湾的陈大为、钟怡雯这几年来都很尽力地在做一些马华文学史的资料收集和出版的工作。前年,他们出版了《赤道回声》这本马华文学论文集,其中还收录砂华的文学史。这个部分,在马华文学史里面是找不到的,反而是由在台湾的马华作家出版。此外,他们还将出版《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其中收录了大概6位到8位的砂华写作人的作品。他们所收集的散文都是与“书写婆罗洲”相关的,可见这类散文是一种独特的书写题材和手法,文章中所运用的文字及口语都与一般不同。”

“这种口语在台湾曾经引起一阵很大的轰动,早期的李永平先生和张贵兴先生,他们那种热带雨林书写的口语,比如说“日头雨”、“拉子妇”等口语,在台湾是根本听不到的。这类属于我们东马婆罗洲独特的语言文字,在台湾的文坛曾引起一些骚动。如果接下来砂华的写作人再创作出婆罗洲系列,我想在台湾应该可以造成第二批震动,是除了李永平、张贵兴以后的第二批震动,尤其是在目前,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砂华文学的历史还有我们的写作方法。”

后绪

“书写婆罗洲”这个概念,让婆罗洲子民以婆罗洲人的笔触来书写这块美丽的婆罗洲土地。沈庆旺《蜕变的山林》是一张亮丽的成绩单,真实地以中文字块记录了砂拉越原住民的风土民情,以及他对城市化冲击原住民起居生活的种种感伤,打开了中文阅读世界的另一面视窗,增添了另一种新的阅读感受。


[本文为古晋电台“文学星座”节目之记录稿,于2007年8月23日的“Red FM频道”播出。访员为砂拉越星座诗社之林世玲。文稿由黄裕斌根据录音整理。]

田思谈“书写婆罗洲”

“书写婆罗洲”vs砂华文学

“书写婆罗洲”是这几年来比较新的策略式文学称谓,以前在砂拉越本地搞文学的人喜欢称其为“砂华文学”。“砂华文学”是个比较传统的说法。但是,也有的人质疑说,既然东马已经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那么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学,我们也习惯叫做马华文学,那为什么既有马华文学又要有“砂华文学”,是否东西马要分庭抗礼,还是要标新立异?

其实,这几个名称是在自然情况下产生的。当我们说马华文学的时候,表面上他好像是带着一个族群式的文学,诚如有马华文学、马来文学、马印文学(指印裔的文学),其实基本上马华文学是指语言文字,指的是那种用华文创作的在马来西亚范围内,我们就叫他作马华文学,跟它相对的称呼应该是中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学、港台文学,甚至是北美文学。这种种不同的称呼,只要是华人用华文来创作的,它就构成一个华文阅读世界,马华文学就是这个华文阅读世界里的一部分,至于“砂华文学”,它只是一个区域性的称呼。

“砂华文学”这个区域性称呼,其实有它的历史根源。熟悉“砂华文学”的人就知道说砂拉越在还没有加入马来西亚之前,它是英国的殖民地,而在50年代开始有政党的出现,那时候争取自治独立,反对殖民主义,在华人的政党,社会活动方面,都形成一股风气。当时为了要摆脱殖民统治,有做一些广泛的社会宣传,所谓反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报纸也很普遍,所以在当时报纸上的副刊,就有很多文学作品的出现,那是在50年代中以后,像我们一些早期的文艺先行者,例如雷浩明先生、巍萌先生、吴岸先生,他们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进入文坛的,那么作品写多了,就形成自己的一个文学聚落,叫作“砂华文学”。

自50年代开始出现“砂华文学”这样一个名称,过后这个名称就一直沿用下来。由于历史上的因素,我们也认为“砂华文学”这个名称,颇能结合我们砂拉越当地特殊的情况,比如说在历史、地理、人文方面,是它有别于西马的地方。我们目前在文学界,已经出现了四部文学史,最早的是田农的《砂华文学史初稿》、接下来有周翠娟的《砂华文学团体简介》、然后有黄妃写的《反殖时期的砂华文学》,最后一部是沈庆旺还未出版的《雨林文学的回响》。这四部文学史里面,他们都沿用砂华文学这个名称来指射我们砂拉越以华文写作的这个文学范畴。

“砂华文学”属于马华文学的一部分,砂华作者也被称为马华作家,但是当砂华作者在进行一些创作的时候,文章的题材、手法,甚至在内容方面,则跟西马非常不同,所以称它为“砂华文学”,也是有它的某种特殊意义的。至于我们现在要另外提出一种婆罗洲文学,则是一种文学策略,婆罗洲本身有个特色,就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生态、多元景观。它拥有一大片的绿色雨林,它是世界的第二大雨林,仅次于亚马逊河流域,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空背景底下,我们如果能够以婆罗洲为重点,进行我们的文学创作的话,它可以形成中文阅读世界一个很受瞩目的卖点。所以这几年来,当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称呼的时候,反应也非常好。我们认为说,这样比较能够引起世界中文市场的关注。

“书写婆罗洲”:一项书写策略;一种文化考量

如果我们以“书写婆罗洲”这个理念,以婆罗洲的人文及自然背景来进行创作,与我们又保留“砂华文学”这样一个称呼是否存有矛盾或杆格的地方?

这点我们可以这样来考量。当我们说“砂华文学”的时候,基本上是尊重历史,因为在50年代,它本身就已形成一个文学聚落。我们有本土作家,也有很不错的文学作品。后来加入马来西亚之后,东西马之间始终还是存在着一种隔膜、隔阂,彼此没有充分的交流和了解,所以这方面,我们虽然也是马华作家,但是我们写的东西大部分西马的作者、读者都不太熟悉。在这方面你去衡量大马的其他州属,比如说你现在去提倡柔佛州文学、槟城文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南马到北马,甚至到中马,他们的人文情况、社会情况,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他们没有形成区域文学的一个条件。唯独我们砂拉越,它既是婆罗洲的一部分,它本身又有十分长久的,从50年代一直下来的文学传统,所以我认为这两个名称是并行不悖的。

当我们提出书写婆罗洲这个口号,它是顺应着一种书写策略、一种文化上的考量。因为文化本身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如果经过很好的去芜存菁的过程,把它的优点、优势展现出来的话,它会变成一个很强大的吸引力,可能会变成一个文化磁场,不但吸引本国读者,也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读者。

我就从文化的另外一个层面来阐释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婆罗洲原始森林遍布,接近卅个族群,多姿多彩的文化、礼俗、节日、服装、歌舞表演,都是独一无二,非常具有特色。我们的州政府相当重视文化资源,重新包装、重新提升文化资源。例如:诗巫就举行过二至三届的婆罗洲文化节,反应非常热烈。各民族的美食、服饰、文化表演集中在一处,进行一两个星期的表演,此外,还包括传统民间游戏、婚礼再现等等。这形成很强的旅游卖点,对于丰富我们州民的生活也很有意义,可以更了解本身的文化传统。以马拉瑙族群为例,他们聚居沐胶沿海一带,他们有祭海仪式,慢慢发展成祭海节。斯里阿曼的鲁巴河涌潮,也慢慢发展成梦娜节。峇南也有峇南赛船节,是代表某种民间、民族的体育竞技活动。民都鲁近几年来也有风筝节,世界各地的风筝好手都前来参与其盛,足见文化需要提升,也需要策略上的包装。此外,还有闻名遐迩的雨林音乐节,不但是展示我们传统音乐如沙贝琴的演奏,也邀请世界各地对原住民音乐、本土音乐有兴趣的乐手来这里大展身手,目前已形成世界闻名的文化节日。

从这观点看来,我们的文学也应该朝这几点来发展,即:突出本土的特色、表现我们的优势、展现我们婆罗洲多元化、多元社会背景的色彩,它会形成大家所关注的对象,写出来的作品也会比较有读者,当然创作者本身需要经过很好的磨练,要有比较高的品质、要有比较好的写作技巧。

“书写婆罗洲”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很广泛的。除了我们要去写、去刻画、去挖掘我们要去挖掘的东西之外,它也包括我们写出来了之后,它的出路、它的读者、它的定位在哪里。所以,目前在参与这一项工作的朋友,我们都会很重视在行销方面,就是出版了后给谁看,即使是同在一国,西马的朋友对我们也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我们非常努力的去争取西马出版界对我们的重视,然后把我们出版后的书先在西马流通,也在网络上介绍,引起世界性的关注。此外,多元文化的确具有很多别具一格的传统,这些传统目前正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如果不把它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变质、哀微,甚至失传。

“书写婆罗洲”的另一层含义也在于深入去了解各民族的生活范围,去把他们失去的传统,在他们民族与文化中所存在的那些优质的东西找出来,沈庆旺说过:“传统不是落后,而是更接近本质”,我们要把人类本质的生活状态、民族习惯、思维方式,通过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也因为我们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去挖掘原住民的生活本质,所以我们也在学习、我们也接触很多原始资料,也对我们的友族同胞,带着更大的关怀的心情去了解他们,这有助于促进我们与友族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先是我们在砂拉越兄弟民族间的了解,扩大到我们跟西马全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再扩大到不同读者之间的了解,再再扩大到普世的了解与关怀。这就是我们要进行这项文化工程的最大共识。

为何“书写婆罗洲”?

兴起“书写婆罗洲”这个概念,想要书写兄弟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基于对兄弟民族的尊重与关怀,这是一种基本感情。因为同是婆罗洲子民,同在一屋檐下,情同一家人,就有同饮一江水的那种感情,自然会对自己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也能对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多一分包容与尊重,而能够彼此学习。所以,我跟许多西马的作家来往,他们常常提起说,在砂拉越有许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就是这么多民族在一起,生活得很和谐,是引以为傲的一个生活场景。我们有幸生活其中,耳濡目染,同饮一江水,我们对自己兄弟民族的各种文化,我们尝试去了解他,并且把他们的优质、有价值的那一部分,用文学形式去表现出来。

以前我们看见很多作家用那种猎奇的眼光,表现奇风异俗、哗众取宠,也有人写过这类东西,是我们不太欣赏、不太赞成的。一些英文作者、殖民地官员、游山玩水的旅者,就写下我们比较落后的一面,把我们当作好像是未开化的民族,那不是我们要的一种方式。台湾旅游学者徐仁修,写过一部《赤道无风》,里面就有很多道听途说的东西,其实是不可靠的。小说家张贵兴也写了《群象》这部小说,在台湾得了奖,但是我觉得在里面所写的婆罗洲景观,在我们本地人来看,是有点荒谬的。所以,我们所提倡的书写婆罗洲,我们也允许想象跟艺术加工,但是我们是认为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要尊重我们的其它民族、要尊重我们本土的各种文化。不要故意去扭曲它,来争取读者,或者是迎合人们的好奇心理,我认为是不应该的,所以我认为书写婆罗洲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然后对乡土充满感情的人来写,会比较有感人的力量。

提出“书写婆罗洲”这个理念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虽然砂拉越加入马来西亚已经半个世纪了,但是有很多方面,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我们有那种被边缘化,甚至以前有人说好像是二等公民的那种想法或者心态,在文化上,也有一些边缘化的现象。2001年,西马的大马华人文化协会曾经出版了一部《马华文存》,这是大部头的文化纪录,是马来西亚华人这几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所有纲领式的文件、重要文献都编成一套书,有四大册,叫着《马华文存》。但是翻阅这十大册,虽然叫着《马华文存》,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存辑,但是里面东马的非常可怜,只有一两篇,这很明显,我们不缺乏写得很好的政论家、学者、作家,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东西不被珍存?为什么我们的东西没有被记载、被收录?这就是彼此了解得不够,沟通得不够,这也存在着边缘化的现象。

前几天我看报纸,西马一位相当有名的社会工作者、学者——詹德拉博士,他提到马来西亚建国五十年,贫穷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目前我国的贫穷率只有5.7%的人民是处于贫穷线底下。我看到这样的数据,心里非常怀疑,如果詹德拉博士有到我们的各河流的上游去看的话,那边处于贫穷线底下的原住民非常多。这个数字,如果是放在东、西马,整个马来西亚来衡量的话,恐怕就不只5.7%这么简单。也就是说,很多学者,在高谈马来西亚,论及“全国”时,他们所提出的统计数字其实是把东马抛离在一边,看到的只是西马的现象。我认为,我们首先须让国人了解真实的情况,加强我们的交流、加强我们的沟通。另外,我们要跟世界接轨,让世界其他的人也关注这个地方、关注我们这里自然的生态、关注我们这里丰富的多元文化、也关注我们这里安宁、与世无争、充满自然风味的生活状态。

人文关怀是我们踏进21世纪,所应该要着重思考,甚至身体力行的一个实践方向。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人类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向科技化。科技越是发达,生活越是优裕,人文价值就受到忽视,甚至有被降低的现象。所以通过重新的人文关怀,很多文化本身,它们是在自然状态底下,比较能保持本身民族文化的那种传统。所以提出书写婆罗洲,我们除了写我们华人社会的各种现象之外,我们也尝试去了解我们的兄弟民族。

“书写婆罗洲”之缘起与推广

“书写婆罗洲”这个概念在西马写作界得到很大的回响,主要的原因是在1998年的时候,吉隆坡一个很出名的出版社——大将出版社,办了一个马华文学出版展。当时很多来参观这个出版展的观众,就发现一个很令他们惊奇的现象,在近十多年的出版物当中,砂拉越所出版的文学书籍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的展示单位是全场最大的一个单位。原因是我们这边至少有三至四个文学团体,这几年都出版了很多文学书籍,所以累积起来,事实上我们出版书籍的数量,并不会比西马任何一个区域来得少,当然在质量方面,还有待商榷。这是他们认为惊奇的地方,所以他们希望更了解东马文学情况,同在一个国家底下,我们居然有一个那么大的文学聚落,写了那么多东西,有那么多优秀的作者,他们都不了解,所以他们有想要更进一步、更加了解的要求。

后来,在2002年12月,砂州一个比较活跃的文学团体——诗巫中华文艺社主办了一个以“书写婆罗洲”为主题的座谈会,当时我与石问亭是受邀的主讲人。当时我们就正式提出“书写婆罗洲”这个理念。“书写婆罗洲”这五个字,也是当时我主题演讲的标题。这场演讲过后受到很大的回应、反响。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后来就在2003年6月的时候,出版了“书写婆罗洲”专辑,有两大版,连续登了三个星期,我们这边一些年轻文友的作品及一些资深作者的作品都收集在里面。西马那边的作者是非常的讶异,看到我们这种从手法到内容、题材各方面都大异其趣的文学作品。书写婆罗洲这个专辑也包括沙巴作者的一些作品,所以,书写婆罗洲这个口号,慢慢被西马作者所关注。

我们这边还有两位资深文学工作者——沈庆旺与石问亭先生,他们都是网络专家,他们都有自己的网站,石问亭的是《犀鸟文艺》,沈庆旺制作的则叫着《犀鸟天地》,都是以东马文学为主要内容。这个网站的内容还延伸到全世界,所以,连中国的作家、北美的华文作家,都很关注这个网站,一年的网站点击率都超过一、两万人。所以,很多人会通过这个网站来索取这方面的资料。比如说石问亭先生在《星洲日报》“书写婆罗洲”专辑所写的中篇小说〈梦回巴里奥〉,写的是异族通婚的课题,就受到中国作家的关注,写了很多信来问有关的细节问题,非常有兴趣。现在有一个好处,除了平面媒体、书刊外,网站也成为推广文学的一个管道,它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所以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我们在做“书写婆罗洲”这样一个努力,我相信所能得到的回应会更广大。

“书写婆罗洲”的成绩

任何文学理念、文学口号,如果没有实际的成绩,那就如空喊口号。我们有信心提出“书写婆罗洲”这个文学口号,主要是因为东马有一批很好的写手、作者,他们已做出不俗的成绩。“书写婆罗洲”主要是基于婆罗洲多元生态、多元景观、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这些特点,我们从不同层面去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这包括历史掌故、乡镇、风俗、生态、街巷历史、图片等。只要有共同理念,从各方面去呈现婆罗洲丰富多彩的文化、社会背景的话,都可被列入我们书写婆罗洲的系列里,即使别人写得好,我们也给他掌声。

实际上,过去我们已经做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历史方面,我们已故的两位老前辈——刘伯奎先生、刘子政先生,他们都写出了很多关于砂州华裔早期历史的研究,另外一位还继续写作的作家——房汉佳先生,他也是一位很著名的学者,他写了两部关于砂拉越河域的历史,例如《拉让江发展史》以及《巴南河流域发展史》,这两部都对于砂拉越华裔历史非常深入地研究。目前,他在筹划着《高原游击队》,那是部很有趣的书,是写二战时期内陆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的历史故事,写成的话,会是一本耐读的书。此外,吴诰赐的《马鹿十五分公司》与《出三流,十八水》,属于地方掌故与风土志的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性。

在文学方面,我们也有很多作者做出很好的成绩,例如沈庆旺先生的第一部诗集《哭乡的图腾》,在国内外都引起很大的关注,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描写原住民最好的一部诗集。而蓝波、田风、万川、李笙、蔡羽等的环保诗也各有特色。梦羔子的农家诗更是独树一帜。小说方面,则有星座诗社前主席黄泽荣的〈奴英的抉择〉,及诗巫的夏秋冬(许维青)的〈刺青〉,对于原住民在受到现代化的震荡之后,他们文化的萎缩和困境都有非常细致地描写。楚天以石隆门矿工反抗白人拉惹统治为背景的中篇小说《灵泉祭》,是年轻作者中少有的宏篇力作。前此老作家黄顺柳写过《天地悠悠》与《炭山风云》,也是从史实中衍生人物情节,刻划乡土变迁的本土小说。

在散文方面,林离的《水印》关怀乡土,文采斐然。我要特别推崇两位专写特写的记者——李振源和黄孟礼。李振源写了很多关于砂拉越乡土的考察,他是一位出色的采风作者,对于各民族的习俗、各民族的来源、华人的庙宇等等,他都有非常详细的采访,他有个系列叫做“穿街走巷”,对于古晋每一条古老的街道,他都重新进行过考察和记录。黄孟礼则写了一本有关拉让江人文与水文考察的《情系拉让江》,图文并茂,富有乡土情调。还有一些作者正在写关于植物、生态方面的文章,例如诗巫的资深编辑杨贻访,她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表现。至于民俗研究的著作,蔡宗祥的《伊班族历史与习俗》和林青青的《砂拉越伊班组的民俗、说唱艺术及其华族文化色彩》,堪称佳构。

最集中的表现而能引起西马读者及文化界所关注的就是大将出版社出版的婆罗洲系列,真正是在推广婆罗洲文化和文学。第一部就是大将出版的杨艺雄的《猎钓婆罗洲》,第二部就是现在刚刚出炉的《蜕变的山林》。这两本书在西马已经引起关注。第三本就是蓝波先生的《雨林食谱》,正在筹备当中。

杨艺雄的《猎钓婆罗洲》首先是在《星洲日报》以专栏形式出现,版位称为“山野奇谈”,非常受读者欢迎,特别是那些喜欢山猎海钓的朋友。这本书推出时,大将出版社很有信心,一印就是3000本,而且反应非常热烈。这本书的特点在于杨艺雄本身是个出色的猎人,他在50年代就已经是我们砂州的著名诗人。虽然停笔了二三十年,不过他东山再起的时候,文笔还是非常吸引人。他写出的“山野奇谈”在《星洲日报》连载的时候很受读者欢迎,主要在于它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杨艺雄先生是生长在拉让江下游的小渔村,从小就是个顽童,抓鱼、打鸟、打猎这些东西,无一不精。所以他写的文章很多都跟动物、鱼族有关系。比如说野猪、野牛、猴子、蟒蛇、鳖、四脚蛇等等,他都跟它们打过交道,对它们的习性的生态都非常深刻地观察。他甚至从村民的智慧里面学会了很多捕捉这些猎物的怪招,比如在地上挖个洞埋下木薯,来引诱野猪上当,用滚水跟长竿来克制巨大的蟒蛇,跟80多公斤的大鳖斗力斗狠,放出蛇吞猴子的声音来吓唬其它的猴子,使到他们落荒而逃。甚至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技术来抓鸟、捉米鸡、抓山鸡等。最有趣的就是用石子炒巴拉煎(belacan),四脚蛇吃下去了后就爬不动,而被生擒了。这些有趣情节在这本书里面可说层出不穷,让你读下去不想掩卷。

让我最感动的是其中有一篇写到海豚。他说有一次跟捉鱼的朋友一起出海捕鱼,结果有一只海豚不小心被渔网捞上来,误捉了一只海豚。这只小海豚受了伤,一直在叫,那只船立刻被10多只海豚追逐,因为它们都要保护这只小海豚,不忍舍它而去,紧紧跟在渔船后面。后来船上的人不忍心小海豚的悲鸣,就把小海豚放生了。小海豚回到海里的时候,这些大海豚把它高高举起来,让它呼吸更多的氧气。最后这只小海豚总算生还,游回海里去。这个情节非常动人,也看出杨艺雄先生写这些打猎经历的时候,是把大自然当作竞争的对象。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大自然里面跟这些强悍的动物斗智斗力。他不是用残忍的手段去对付这些猎物,相反地在书里面透露出人道主义的精神,是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

沈庆旺的《蜕变的山林》则是关于砂州30多个民族的民俗介绍,这是属于第二本。第三本是蓝波的《雨林食谱》,主要是介绍原住民各种有趣的食物,特别是蓝波先生本身家乡沐胶的那些“硕莪”以及其它传统食物“umai”。因为蓝波先生是个美食家,他用文学的笔调介绍这些原住民食物,别有一番风味。这本书的另外一个部分是沐胶乡情,是些蓝波先生从幼年时期在沐胶小渔镇成长的经历,也是非常温馨的。在这本《雨林食谱》出版之后,我们将陆续推出几部非常有趣的又围绕婆罗洲主题的书籍,包括黄亭先生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流萤》,写的是山林游击队的悲剧故事;还有石问亭先生的《梦回巴里奥》,这是关于巴里奥高原异族通婚的一系列小说。沈庆旺先生也打算再出版一本原住民题材的诗集《消失的图腾》。此外,李振源的《砂拉越河左手港探源》、梦羔子的《新村词典》,以及田思编的《婆罗洲乡土小说选》,也将包括在出版计划中。所以我就说婆罗洲的成功就在于写手们的努力,看到这些朋友继续不断地在伸展这些有趣作品,我本身也感到欣慰。我们提出这些文学口号是提得对的,而且是受到很好的关注和反应。

“书写婆罗洲”在学术界的反应

杨艺雄的《猎钓婆罗洲》是在2003年12月4日在吉隆坡举行推展礼,主办当局大将出版社特地安排了东西马文化人的对话,其中包括西马著名的学者潘永强、何国忠等。在交流中,大家都达到了共识,认为东西马之间存在着的隔阂、互相不了解,应该进一步去沟通。其实,东西马在文化方面是可以达到互补的现象。这次的座谈会,也让西马学者对东马作家作品的质和量另眼相看。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书写婆罗洲的系列作品进行了学术性严谨的研究,台湾的李瑞腾博士,他就曾经特地到古晋和诗巫考察,回去后就写了学术论文《诗巫当代华文新诗——以草叶七辑为主要考察对象》。“草叶七辑”是诗巫文化文艺社这个团体所出版的七本比赛作品的合集,里面有很多都是以婆罗洲为题材的作品。此外,还有陈大为、钟怡雯这两位元智大学的副教授,也特地在两三年前到东马来收集资料,回去后也写了学术论文《论砂华自然写作的在地视野与美学建构》(钟怡雯),也在网络上流传,算是一篇严谨的论文介绍东马的文学成就。目前有两位大专硕博士也有向我们索取资料,一位是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另一位是博特拉大学的研究生,他们都关注书写婆罗洲这个研究,我想它在学术上应该是引起相当大关注的。

“书写婆罗洲”的计划与规划

书写婆罗洲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的宗旨主要是说用心写出这个美丽的,我们所热爱的乡土而不是去歪曲和扭曲的那种写法。我之前对一些台湾作者所写的,以及一些白人作者带着优越感来写的那种歪离事实的写法极不认同。所以,我认为写手们要真的用心而且带着热爱这个乡土的一切,真实地去反映我们这个婆罗洲的乡土情况,特别是在于记录、提升、发扬我们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开放的概念下,我认为不仅我们要努力地写,我们也鼓励更多的人来参与,越多的人写,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才会有更热烈的掌声。“书写婆罗洲”并不是只是我们这一个小圈子的“孤芳自赏”。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去扩大我们的写作圈,去丰富这个婆罗洲文化景观。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就可以做出更多的事情。所以,在书写婆罗洲时,要常常记得它是个开放的理念,首先要探索各种书写婆罗洲的可能性,包括它的书写范围,从史学、文学、民俗研究、动植物生态研究,乡镇长屋、街巷历史、荒野生态,甚至包括摄影等等,都是我们可以落实的方向和目标。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注意文学书籍的市场问题。我们要跟那些有规模的出版社配合,一起制定我们出版策略,进一步去进攻华文世界的阅读市场,包括台湾、中国这些地方,让我们这些书籍也能够在这些地方流传。让我们书写婆罗洲的这个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够打进全世界华文阅读市场,甚至被翻译成其它文字。我们也希望在这样的理念底下,我们可以培养更年轻一代的写作者,因此报纸上的园地副刊就变成是我们发表的地盘。目前星座诗社所主持的星座副刊里面就结集了一批老中青作者,发表有关这些题材的作品。我们希望能够再争取多一点这一类的副刊,让其发展得更普遍化。

我们非常需要一些热心人士的赞助,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经费,我们就可以成立出版基金,出版更多优秀作品。我们也鼓励在“书写婆罗洲”方面能够做得更专业化,像我刚才所提到的那些记者们,他们能以专业的身份去进行地方风俗的考察是很好的。印象中,1998或1999年以降,旅游局与森林局联手主催,资助各报的记者到各河流源头去探讨伊班族他们400年来的迁徙历史,这是一项很好举措。如果是官方和民间能够配合的话,我们能够把更多的婆罗洲原住民的资料,公诸于世,而且能够有更加详尽的资料来做报导。

谈到书籍出版,当然也要去研究些行销策略、书本包装,甚至包括网上销售等。希望我们的写作者能够去阅读或者去探求更多丰富的资料,包括阅读西方书籍的资料,从外文入手去了解更多早期的婆罗洲历史,因为西方作者也有些很多宝贵的资料,博物院以及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及各个华人社团的会馆里,都藏有不少超过100年或半个世纪的期刊资料,我想也是我们挖掘的对象。希望写作者们能够在资料探求方面尽量专业化,掌握这些先进的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归类,然后把它转化为我们的写作题材。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将婆罗洲文学介绍到全世界各个中文读者的阅读圈。


[本文为古晋电台“文学星座”节目之记录稿,于2007年8月17日及23日的“Red FM频道”播出。访员为砂拉越星座诗社之林世玲。文稿由黄裕斌根据录音整理。]

我听到内心的海啸

•田思


在纽约双子星大楼被撞塌的废墟
和悼念罹难者的白色烛光中
在岜厘岛夜总会的连环爆炸声中
在伦敦地铁站的毒气弥漫中
我听到内心的海啸

我听到内心的海啸
在丢着无数破鞋和避孕套的道德海岸
在遍布针孔摄影机和网络毒信的角落
在暴力色情光碟与八卦杂志充斥的市场
在以偏执和迷信砌成的神秘祭坛
在贪得无厌的欲望刷卡声中
在填满功利食谱的学校课本里

我听到内心的海啸

小诗四首

•田思


(一)伤逝

墙角下一株沾过泪雨的白菊
长巷中一串揶揄寂寥的跫音
寒夜里一丝挣破苍穹的星光
天涯外一抹拍击岩岸的浪花
总在启示生命的庄严
和信念的生生不息
假如有伤痛
总在真情的延续处结疤
假如有遗憾
总在爱的失落处扩散


(二)纸巾

把对生活的热爱
纤维成吸水的纸巾
沾着每一个黎明
最晶莹的寒露
将亲手涂抹过的色彩
拭成亮丽的回忆


(三)微光

那似真似幻
闪过心灵的
微光
依稀是桃花源
洞口


(四)生息

零落尘泥的花瓣
又回到缤纷的枝头
与春风拥抱

喑哑人世的歌声
又回到稚嫩的喉头
把憧憬唱响

入夜了,台北……

(旅行手札)

•蔡羽


迷路西门町

在西门町,一个不小心就迷了路。

这个灯红酒绿的商圈,招牌灯箱凌乱却美丽,来往的人潮似忙又不忙,大家都被映照成五颜六色,看在眼里特别迷乱,也特别迷幻。

也许这就是城市,或者更确切的说——这就是入夜的都会,大家都在这样的急湍的街头迷乱,却又享受那份物质所构成的迷乱。

可笑的是,我在那个冷风轻送的夜晚,在这样的街头迷了路。眼睛还在搜索各种物质的诱惑之际,方向却从脚下消失。然而,这样的迷路一点也不让人紧张,反而享受。

也许,人的性格里,总有奢靡的部分。偶然的奢靡,才让你更懂得清醒的必要。

最后,我还是走出错综的西门町,结束一个痛快的夜晚。


前面拐个弯就到了

台北最后一夜,心情有点沉重。宝岛真让人喜欢,以至思及旅程即将到终点,回家的喜悦还来不及酝酿,那份离开台北的难舍和感伤先自涌现。

因此,选择唱K,这样可以很忘情,让回味无穷的旅程在歌声里结束,也是一个完美句点吧。至少我是这么想。我向大家建议去钱柜,这是目前台湾火红的KTV,刚好旅馆附近就有一家。

那真是个狂欢夜,我们唱得很尽兴,酒也喝了不少。微醺之中,时间忽悠过去,转眼就是凌晨时分。步出钱柜,台北街头早已沉睡,春末的风来回闲逛,扑在我们的脸上,睡意顿消。

我望着依然闪烁不停的都市霓虹,享受台北寂静的温柔。这个城市不像其他城市那么冷酷,总是让人感觉温文热情。我想,短短三天呆在这里,台北给了我这样的印象。

同伴有人说话:我们的旅馆在哪个方向了?大家跟着东张西望,也一时没了主意。恰好路边一位大哥推着单车走过,我们便停步向他问路。他带着不确定的语气,指了一个方向,我们大伙儿便循着他说的方向走。

想是这位大哥还放不下心,又骑着单车越过我们往前去,半响后掉头回来,叮嘱我们几句:没错,往前面去,向左拐个弯就到了!

话说完,大哥骑着单车,往另一个方向走了。我们大声道谢,他也只挥一挥手。

那一刻,心里真的暖和起来。

诗恋

•幸全

匍匐在你胸前
呓语 诗人
掘掏令人遐思的
断肠悬崖 企盼
重拾沉溺已久的单恋
在不惑的窗口张望

诗人 挑开你的睫毛
让你干涸已久的
文字狱 死灰复燃
我想
在你坟前 我很想
栽种铺地小黄花
明日 在叩拜的黄酒中
悼念苏醒

一坯黄土 昨夜朦罩双眼的
挥洒中 依然如故友
拥吻你颊旁淌下的
还有丝连藕断 诗人
挑逗你的十二行
和能耐度

九趟缠绵
有多少春花秋雨
阐述着锲而不舍的
不为人知 在街巷转角处
偶然擦肩而过而噎咽

因为境过 诗人
阻滞不了 倾慕
假藉花言巧语的措辞
要你重归故里 搅和
心中常驻的贪婪和
悬念

至少

•蔡羽


至少还有一朵美丽的花
开在小学课本中
我们被映红的小脸
承诺爱她一辈子

至少还有一首激昂的歌
五线谱有五十年那么长
我们都深爱的旋律
我把歌名刻在背上

至少还有风里的红白线条
在赤道的蓝天写故事
关于我们深爱的名字
始于半个世纪前的名字

至少还有一个人
在发黄的画面中
年年激动地高喊几声
喊出我们生死相许的家

所以当你自私地高举锋利的剑
当你愚昧地亲吻嗜血的那把剑
天地皆震怒但我还是忍了下来
至少我比你更懂得爱她


8-8-2007

时钟静止

•蔡羽


时针走到胆战心惊的角度
滴答就阒然无声
时间从此冰冷僵硬
那年的眼睛却还热泪满眶

……

午夜惊醒,浩大的水声
从2004年传来
惺忪的睡眼怎能望见午夜的阴谋
梦,遇水则化

度假的人从此不回家
在家的人从此没了家
圣诞歌的尾声
突然来了忧伤的二胡
一拉
全世界都心痛

……

心痛的世界
含泪成册
一翻开,浩大的水声在哭

这时,已经2007


后记:在吉隆坡武吉免登“静思书轩”静读经典杂志出版之《大海啸,毁灭与重生》

16-06-2007

当年,你从这里启程

·蔡羽

从百尺高桥
无边的恐惧望着我
用心跳的声音恐吓我

一如你的心跳
在半个世纪或更早以前
站在这江边海口
风萧萧兮
刮动整片海,上船
不上船,举棋不定
口说无凭的南洋只是不乐观的销售语言

孤身面海
你的身后湿着一家的泪
单程旅途不敢承诺回程
遍地黄金的南洋远成一幅想象画
随意几笔勾勒在浩瀚的海口
也许,你心想
根本没有南洋

然而以赌徒的心态
你终究踩上那一页漫长的摇晃
踩上永远被风吹浪打的历史章节
回乡的歌在另一个炎热的岸上
唱至沙哑唱至无声
空留残旧的五线谱,唱着乡愁
回音遗恨

我循着回音
回到你的起点
也找回我的起点
我生命的岸头
原来辽阔如斯
原来如此空冷

原来,你登船时
那么举步维艰
那么不得已
最后却以永不回头的生命
换来另一片土地的开枝散叶

30-03-2007

(动念于途经汕头海湾大桥,远眺浩瀚海口时。)

和古人同游北京路

•蔡羽

在广州街头随意走,就走入著名的北京路步行街。在熙来攘往的路口,我一阵迷惘,一时不知该往哪里走,只好漫无目的随人群移动。

这是广州最繁华的街道。他们这么说。于是,第一次踏足广州的我,选择一个人脱队旅行,走了许多不知名的街,终于还是来到这里。

有别于老区的脏乱陈旧,北京路明显是经过翻新的。建筑格局虽旧,但经过精心粉刷,加上一片片时尚大招牌挂上去后,已经蜕变成蝶,勾引着行人的目光。对游客来说,这里不是老广州,更像时尚的星光大道,满街招摇着名牌和流行歌曲。

然而行走在这里,我无视这些,内心却别有一番感触。我不是观光客,而是一个历史的游人,走到这里凭吊那些被挖掘出来的另一个繁华年代,和那个年代的成千上万人一起熙来攘往。

如果不是因为2002年那场整饰北京路步行街的挖掘工程,挖掘出大量岩石条以及古城墙砖,也许即便是中国的考古学家也无法确切知道,今天的北京路步行街底下,隐藏着自南汉以来共五朝十一层的路面和宋代拱北楼基址。

历史以为把那些陈腐的朝代送归尘土,但最终古人不甘寂寞,又露出一点端倪,凑合步行街的热闹,回到这条曾经也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街。

我站在“千年古道遗址”的玻璃钢罩旁,用谦卑的低头,俯视地底那一层一层被千年岁月掩盖的古道。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初,高高低低有如岁月脸上深浅的皱纹,写着兴衰沧桑几许。

曾几何时,我站的这条街,也像今天般热闹繁华。那应当是中国——古老的中国最骄傲的那些年代。密封的玻璃罩下,我细心聆听,隐约听见古人叫卖的声音,迅速传遍整条街。这一声一声叫卖,越叫越清晰,我看见历史,看见炎黄子孙不该忘却的一些历史章节。

我的祖籍在广东揭阳,离这里只几个小时车程。我在想,很早以前,我的先祖是否也曾经离乡背井,来到繁盛千年的广州,走在这条路上。如果是的话,我希望我们在这里相遇,共同见证时空激起的火花,如何交错迸发于此。

那一夜,我回到宋朝、明朝、清朝、民初。

那一夜,我感受到中国。

4-5-2007

时光抽屉

•阿鸟

我有一格时光抽屉——别误会,我不是小叮当的大雄———我拥有的是自己的时光抽屉,里面保留着珍贵的时光和情感,以及足以把玩一生的美好回忆。

那是我的书桌的右手最上边的抽屉,里头收藏所有过去我收到的朋友送的小礼品——有亲手制的书签、锁匙圈、小记事本、生活营手册、手链、尼龙项链、彩绘石头等。都不过是这些低价格,却高价值的东西,有些更驻守在时光抽屉里超过十年之久。

年年春节前夕收拾房子时,我都把这些“珍品”拿出来摸一摸,睹物思情一番。回想小东西背后的故事,那真诚送礼的人的脸孔,内心总是荡回好久好久以前……

我特别想念那些久没联络、音讯全无的朋友,很想知道他们身在何方,现在长成什么样子。

“也许,一天再相逢,说声好久不见”张学友这么唱。

相约在异乡

•阿鸟


忘了哪位歌手曾经唱过一首歌:〈相约在深秋〉,很浪漫的歌名。我和狗还有鱼也来个东施效颦——相约在异乡。

五月,一个太阳高高挂的季节,我终于只身登机,飞往吉隆坡。我其实喜欢一个人旅行,不喜欢拖沓跟着一大班人。一个人的脚不必受到别人的控制,爱往哪里走就往哪里去。

这次去吉隆坡,老是被朋友追问有什么目的?大家抬举,以为我的生意做到吉隆坡。实则,我这趟行程几乎没有预设目标,完全看下机后,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甚至,原本连酒店都懒得订。

倒是,狗和鱼听说我到吉隆坡,就约了大家一起见面。狗在吉隆坡是杂志社撰稿人,鱼在新加坡是自由广告人,大家都来自古晋,也通常在新年回乡时,我们三个人才会聚一聚。这趟倒挺新鲜,我们约好换个地点,在吉隆坡见面了。

逛街、吃自助餐、唱K、打屁成了我们这次主要的活动。大家偷得浮生半日闲,行程随意,话题随意,生活就随意没有压力。这样的日子,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三五年都盼不到一天,大家各在一方,又各忙各的,相聚的次数只能按年计算,想来真可怜。

然而,这就是现代人吧?是这样吗?

短短三几天,日升月落一下就不见,我和鱼赶上各自的回程,狗继续留在吉隆坡打拼。散会的那个清晨,六点,大家在我住的旅店门口互道再见,然后鱼和弟弟开车南下,狗把我送到车站,就分开了。我很悃,眼皮悃,心情更悃。第一次,我在机上睡着了,内心沉沉的。

回到家后,狗来了一封短讯:你们走了,我的快乐也不见了。

我有点酸,也回了一封:我也没把快乐带走……

闹市 / 诗人

•田思

(一)大将

黑风洞
枯守自然
沉浸人间浊气
天心忧郁

他把滚滚红尘
吐纳成
一册侧亮丽的
人文风景
人心悦愉

注:诗人傅承得,经营大将出版社,社址在吉隆坡黑风洞邻近。该洞昔日风光,已被都市现代化建筑所遮蔽,然无损诗人从事文化事业的热枕。

25/3/2008

(二)诗约黄昏

诗的约会
雀跃了
下班的心
走出地铁
甩开红尘

玻璃窗外
脉脉斜阳
生活中
几多音符
都市喧嚣
顷刻宁静

注:新加坡老诗人槐华,自2000年至2006年,每逢周四傍晚,皆假友人会计楼一隅,为几名知己谈论诗歌,风雨无阻,乐此不疲,称之曰:“诗约黄昏”。

31/3/2008

身后的山(之二)

•刘寄奴

说实在的,我已许久没有登山了
不只是说说而已
年纪一来,腰酸背痛
风湿病关节炎一起来
加上身心俱疲,两袖清风
压根儿就不想爬山

说真的,这和天气没有什么关系
大太阳也好,下雨也好
只要雨过天晴
戴个小帽子,打把小雨伞
一样可以爬山

不需以心情来找藉口
虽然路是湿滑了些
却也不减雨后风情
偶尔悬挂在天空的是雨后的彩虹

望向天边山峦起伏的风景
浩瀚的砂拉越,遥远的猫城
山上的大树小草都壮观起来了

一过中年,竟感慨人生如此仓促
再摸摸微隆的肚腩
彳亍人生路数十年如同走在山上
青山依旧,人已垂垂老矣!

写给我身后的山(之一)

•刘寄奴


越过山的另一边
蜿蜒的路攀上
刀耕火种的斜坡
林火洗礼过的山
向我投诉整个砂拉越的风云变故

遥望29公里外的花园城市——猫城
在飘过的烟霾中若隐若现
砂拉越即是这样
每年八月
从邻国飘来的烟霾
天天二十四小时跟着你
不管你爱不爱
恹恹欲病地裹你一身
不论你身处何地
都已天昏地暗
分不清白昼黑夜

我们都在烟霾云海中飘飘欲仙
在这最接近宇宙穹苍的峰顶
最接近天空的地域
近乎狂妄地想:神呵!接我到你的国度去吧!
这些贪污的,世俗的,愚蠢的,病痛的,
软弱的种种种种……
甚至龌龊与肮脏的躯体
梦想再次能够重生
美梦成真,能吗?

说不尽树与树之间的呓语
异族的史话
花花草草的暧昧
林中的幽灵来陪我
伴我渡过山中每一个晨昏岁月

我在山中想了又想,直到声嘶力竭
直到森林轻抚我软弱的身躯
体贴我,爱我,沉睡在他宽阔温暖的胸膛
酣然入梦

2003年

写给文字的诗

•林离


前言:

九月向来是旱雨季节递变时期,气候阴晴莫测实属平常,但今年的拉尼娜气象应去年的厄尼诺现象而来,天气反常,雨量倍增,小市民心里都挂着忧虑,怕风灾水灾肆虐,如今更添多一份悬念,政治权力斗争后的大问号和后遗症。

重读早期对文字的魅力失去信心而写的几首诗,竟隐隐然有今天这局势波涛吊诡的阴影,目前的问题的真相究竟为何?“一言堂”还是“改革”?双方都宣称真相永远是真相,令人诧异,也使人茫然。谁是谁非,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用什么眼光,但我相信这句话:“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化”,不止在政治,即使是文学、宗教及社会上任何团体,这句话,是永远的真理。

重组与重修这几首诗,写给文字爱人,告诉她,我还没有舍弃她,是为记。

——九八年九月



1. 新闻早餐

许多文字在报纸上展示,炫耀
各自悠远的风华,互不交谈
也不对自己
说话

寂静中一场思想的谋杀
真理杀害追逐真理的人
像谎言击毙了说谎者

昨日的事件烤成今晨的糕点
伴着蒙蔽良心的黑咖啡
骨碌碌的进侵理想国度的最后防线
占据并摧毁梦幻城邦的堡垒
将一切反叛者关入教条口号的集中营
日夜洗脑

思想的俘虏
在胃囊中自焚后,才发觉
文字与映象与文字
同是毫无营养的
□□

——九〇年四月


2. 关于文字表面的意义

关于虚无和宇宙
太阳与地球
关于天地
水和泥土?

关于生死
天堂地狱
关于上帝与真主
宗教和政治?

关于民主和权威
种族肤色语言 = 经济文化教育?
关于中庸和偏激
忍让争取,挑衅妥协,怀疑信任?

关于公平竞争和还要什么
尊贵的和没教养的
他妈的和去你的?

关于个人和群众
自由与压制
新闻资讯和官方机密?

关于股市行情和海湾战争
撒旦的圣战与正义的布施?

关于石头剪刀布和环保资源发展
原始森林或石屎城市
自然生长与人工美化?

关于孤独寂寞热闹拥挤
存在虚无意识写实
客观傲慢主观偏见?

关于天上人间飞禽走兽
人 = 万物之灵 = 动物?

关于活着,以及这些
毫无意义的问题
都历史成模棱两可的答案
文字已丧失本质,在金权游戏中
迷失,任由使用者歪曲扭捏
叙说一种必然的荒谬
一场另类的自然生态灾难

——九一年四月


3. 文字恐惧症

每天清晨摊开报纸,亲爱的
你迎我以血淋淋的标题,天灾人祸
在各个角落展现自己的实力
火山爆发 战争 车祸 水灾(奸杀烧尸)
抢劫 示威暴乱 地震 杀戮 失信
贪污 诱拐 镇压 通奸(掠夺)
歪曲事实的权贵正指控别人将事实
歪曲,混淆视听的政客在制造更多
视听混淆,州官放火,海盗喊贼
少数服从多数,当多数已经腐败
所有的语言皆已污染

黑白不分的你描述
不分黑白的年代,横行的符号嚷着
当权者的糖衣口号,速写
大人物勾心斗角的正义形象
当真相被颠倒扭曲,事实越辩越模糊
谎言重复几次就成了箴言
众多学术主义理论在竞相编制
二〇二〇国王的新衣
而亲爱的你,日日风雨不改
在白纸上演出一场又一场荒谬剧
请告诉我,真理
永远真理吗?

——九二年六月(2007年3月增修)


4. 爱人文字

漫漫长夜,闷热不安的天宇
星子们全失踪了,黯夜中
唯一亮着的星是人造的
亲亲,我枕着众多疑惑入睡
在梦的国度里,我瞥见
理想中文字所指引的道路
两旁植满鲜花,娇艳欲滴
远去的有关人类行为的记忆
皆已尘封,当我穿越无数华丽的词藻
芬芳的香味里渗杂阵阵恶臭
啊……是什么开始腐败了
我望着艳丽而逐渐妖冶的文句
从纯朴的实事求是至花巧的推诿狡辩
在符号与符号之间,真理依然迷失
一如历史,它永远重复自己
亲亲,这当中必定有什么
让我探索,让我
思考

长夜,茫茫,旱雷四下响起
等待中的雨似已烟消云散
黎明仿佛遥遥无期
亲亲,我们已进化到至善至美又极奸极恶
彼此都已熟悉通晓,且不断练习
描绘文字图腾来点缀掩饰各种事实真相
宛若经历一场迅雷般的世纪绝症
那些劫后的文字已失却辨别善恶的免疫能力
唯有阿谀谄媚的语言仅存
争相让使用者扭曲面目,理直气壮
义正严词地搭建野心宫殿
啊……这年代已没有什么真理了
理想堡垒正逐步被文字迷宫蚕食取代
真理不再绝对,绝对的是印在白纸上的黑字
当文字的旨意已被确定,真理便可丢弃
亲亲,你说
我该爱,或者
不爱呢

——九三年二月


后记:

重抄这些文字,有点惘然,前言是在98年安华被控,烈火莫熄之焰刚燃起时写的,至今差不多九年,当时股市崩溃,政局诡异,与目前的局势出奇地相似。四首写文字的诗都在不同时间,但对照今日全球时势,又有着似曾相似的感觉。说的多过该做的,尊贵的表现得像流氓无赖,那时阿扁还没当总统,今天他是最佳的文字反面教材样板。九年前与九年后的情形没有什么两样,贪污变本加厉,治安每下愈况,我们这个国家,在庆祝五十年独立后,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呢?也许这是个全球化的问题。砂州的政党似乎都处在更年期,国民党分裂再分裂后成了蚊子党,达雅党吊销注册后分出来的人民党也在内讧,人联经过两次党争的闹剧后,基层暗流汹涌,鹿死谁手尚未见真章,但肯定已不复当年勇。当政治领袖们喊一条心喊得心虚时,个人权力斗争早就把服务人民忘得一干二净;大选前,人民是老板;大选后,人民是老几?当人民在困苦度日,活在水深火热中时,政客们仍能视而不见,把民生当儿戏,政治课题得个讲字,到处唱京剧办花脸,频频警告灾劫却毫无解决对策,可以预见,2006年人联惨败局面将会重演。如今的选民已不是过去的小孩,三言两语便能哄骗过去,在网际网络资讯爆炸的时代,真相岂能如此轻易被掩饰?要知道,人民有权力知道真相,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主,就是如此简单而已。而文字,在这网络时代,是否恢复了元气,让人民看到它的力量呢?

祝文字长命百岁,永远青春正义。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2007年3月

知识

●李笙

在人性的废弃垃圾场,我们无时无刻可以找到隔夜的呕吐物,那些粗糙的灵魂隐藏在闪烁着晦暗微光的矿物中,因为长时间曝晒以致显得苍白而贫血,且缺乏随着时间的喂养而奋长的势头;意识的断肢,则到处散落在发酸的废五金杂物中,而完全丧失意义;在被精神所遗弃的水洼中,那些用途不明且复杂的人格结构,终于浮露在最表层,像被解剖的赤裸遗体,纠结不清的筋络在微弱脉动的肌键中渐渐停止了生之功能。而这样的真相总是让人不愉快。但是我确切意识到,这一切其实都来自于隐藏在人格之间权力运作的结果。

相对于诡魅祟惑人性的权力,我更倾心于知识,像温和的鱼群悠游在错置着礁群和水草的海域中。

正如我们共同欣赏的那位作家,你说,她在新书发布会上面对公众的叫嚣闹事时,仍然可以温文尔雅地笑称"看吧!这就是我们要谈的文明。"正如你称颂她言简意赅的谈话内容直接而丰富,使你不能不感叹知识多么重要而美好。是的,知识就像人类之间的感情,原本就极易使人陷入深渊而致最终不克自拔。知识,正是我一直孜孜于追求而不觉倦累的生命形态,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被知识所感动,却经常赧然承认,但它确实带给我太过饱满的快乐。

其实,忙碌而庸俗的生活一度使我极度沮丧,但我总是极力在时间的罅缝中埋首厚重的典籍,追逐梦境中不舍远去的一点点理想之光。夜深如晦的凌晨,当众人皆沉沉睡去而我独醒着,耽溺地感受生命中隐密角落的缺失、孤独、萧索,还有生活中的一些些伤感、尊严,而让欢愉自我游戏。耽溺地藉由大师们太过庞大且无懈可击的警句,驯服隐匿在意识底层的骄纵、驯服脑壳内嶙峋礁石所堆叠的自负,不断咀嚼、思索、反刍,以致发现无限经验的海啸从意识的波谷峰起翻涌,直到窗外的风适时拂过渐冷的额头,睡意蹑近,无以名状的兴奋的意识终于松手,跌入沉沉的梦境。

人们醒着的生活确实拥有太多的困厄、愤懑、过失,或偶尔发现自己的脆弱,不够专注于某些事情,甚至伤害某些善良的人;虽然我也耽溺于毫无意义的清谈和虚掷时间,一如我们偶尔在设计精美的咖啡厅享受难得的悠闲和奢侈,但更多时候我在沉静中吞咽着远方寄来的新作或者旧作深藏的意义,并发现一个圆融自足的世界,像一名信仰诚笃的门徒,一字一句地探索着经籍的教条,而对某些庸俗的辩解自以为是地感到不耐。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我经常独自在午后骑着单车,途经颠簸不堪的半柏油路到3公里外的简陋图书馆,像做贼心虚那样飞快地偷偷抄写那些不准外借的大师典籍回家捧读,一直到今天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些仿佛羞于启齿的经历。但那时候我并不能够清晰地表达那种对于知识的崇敬与认知,却经常很容易被完美无瑕的句子所震撼。

但是相形见绌的生活中,总是像一篇处处瑕疵的作品,露出太过明显的破绽,或者令人扼腕的失误,我们焦虑地苦苦思索,为一个复杂的习题寻求答案而彻夜不眠。这时我们赫然发现生活中的窘困,像无法驯服的脱缰野马,远远地走失在生命的草原。这时,我们赫然发现太过薄弱的知识其实并无助于完美地解决问题,极度庸俗的知识并无法及时指导我们度过重重的蹇困,尤其面对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权力正遮蔽无所着力的知识。

这时,我们也许发现生命何其荒芜、荒谬、尴尬,疲惫的感官感受着严重的挫败,低潮的心绪像行车前头突然陷落的悬崖,而且发现我们倾尽一生追逐的知识,居然出现了美感与德行上的罅隙,而且脱离现实过于遥远。

于是,当陷溺在抑郁挣扎的氛围里,我更怀念那个生活贫乏而精神自足的高中时代,那种回归纯净的知识的学习本质,那时,我对知识的信念毫无动摇,轻易避开外在的诱惑,并无驳杂不良的动机,而且享受真诚的喜悦......

2008年6月28日星期六

记忆的歌声

●李笙

我跌坐在冷寂陌生的暗室,记忆从外头窥探着我寥落的心事。那时。

蔡琴如泣如诉的老歌在唱机里缓缓地吐出,催人泪腺的音符在空洞的室内一遍遍回荡,仿佛唱到天荒地老,天寂地寞,悠长而无休止地像一缕叹息久久挥之不去。时间在慢版的歌声里也仿佛停顿下来,聆听我破绽百出而浅薄的梦境。

雨水斜斜滴下开始破落的窗沿,遗留在茫然瞳孔中的水渍慢慢地爬进仿佛生命中无法堵塞的门缝,且漫漶着每一个角落,反潮的室内霉味弥漫驱之不散;雨声,便从白灰的墙壁渗透进来,直到灵魂也一片潮湿。

隔着马路对面,我工作的餐厅的落地长窗在雨景中被割裂成不规则的型状,汽车无声地驶进毫无意义的、一栋栋容颜灰败的建筑。形色匆匆的人们披衣疾走,而没有多余的交谈。我脑海中还依稀看见,各种昏暗的街市图景,因为没有规画而杂乱无章,草草了事,像极了被梦境退回的人生片段,现实竟是如此淡漠、倨傲、哀伤、无序,以致与我原初的意念格格不入。

那时,我总是独自思索着类似关于生命、关于未来、关于梦想这些琐屑却形而上的问题。意识里不断快闪过一万个意念,以致耗尽所有的力气。我曾幻想过的种种美丽情景,仍留驻在每晚梦的边缘,像一只驯良却惧生的小兽不敢靠近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时间的潜行中,我并没有获得踏实的答案。

那时,我困坐在被歌声麻醉着思绪的室内久久不动,那些像鬼魂一样的困惑,迷魅着似乎即将炸裂的胸腔。我急于寻找经由我的梦境而蔓生的充沛丰实的生命广场,企图看清雨后交错着冷清与模糊的心灵回光。

入夜,于是我行走在雨后初歇的街上,仿佛进行着一次亟待完成的精神仪式。那些宅第与街巷绸缪不分的建筑群,在华灯初上之际,显得格外和谐,每扇敞开的窗户都透出昏黄的灯光,一些还传出欢愉的笑声,似乎刚刚举行灵魂的节庆而显得特别温馨。我总是无法压抑地想起家。那些混乱错置的情绪适时爆发出来,像低低垂落的大树枝叶,饱吸雨水后总是特别容易伤感,只待一阵轻风来摇撼便簌簌落下沉重的泪。

那一年,我19岁,生命丰盈而充满缺憾。那一年,我刚刚踏上生命的征途,蔡琴一缕缕哀愁伤感的歌声与我的人生际遇竟然严丝合缝地交叠在一起。

透过记忆的镜头探首眺望,那些沾染秋色的雨水,仿佛淋湿了我即将步入中年心境的梦域.....

等待

●李笙

我开启自己的部落格,总是听到蔡琴唱着那首《三年》,夹杂着为赋新词而滋生的愁韵,仿佛从少年时代就一直飘荡到今天,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稍有褪色,反而攀沿着生命的台阶栖止在心灵中某个隐蔽的角落,再也挥之不去。像我无由地喜欢歌手的《痴痴地等》、《总有一天等到你》、《不了情》这些像过期的明信片一样漶漫着黄渍的老歌,总是述说着一则天荒地老、魂牵梦萦的等待的故事;而这种故事,似乎正是生命中不断回转重播的主旋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无止尽的等待,像篱笆上开启的邮筒等待着远方的来鸿填满——

年轻的时候,我们等待成绩放榜,也许最终换来欣喜或者失望;等待第一次工作时握在手中温暖而踏实的薪资;等待着第一次升迁萌生的喜悦与微微的骄傲;等待写满理想的创作第一次排成铅字刊登在报纸上;等待初恋,在被眼睛涂染的漫天云彩下,在溢美而丰繁的辞藻中,鼓动着燃烧的心灵......等到红烛烧尽,江阔云低,时光惊心的箭步穿透生命重重的帷幕,而逼近中年,于是发觉生命中竟有太多的缺憾,太多的破绽,而微微地抑郁着。

在雨中星月尽皆熄灭的凌晨,我疲备地走下办公室步往停车场,装修中的大楼犹如黑暗的巨兽,吞噬着莫可名状的低潮的情绪。这时,我总是无由地想起那些生命的味蕾中尝过又失去味道的等待,那些等待的过程,等待的结果,那些拘谨而尚未完美的往昔......这时,赫然发现在生命的那一端原来还隐藏着更多的等待,迢迢地召唤虚无飘渺的梦境;当我曝露在黑色的雨意中,和雨丝比肩而行,使我清晰地感觉到大雨所滋生的力量,正收割着心中那被豢养而逐渐茁壮的感伤。

"我们相形见绌的知识,其实并不能完善地思辩形而上的问题,尤其涉及感情。"多年前,我写下这样的警句,证诸我们不够圆满的生活形态,我们孜孜于追求心灵的极大满足,我们不断蔓生却又幻灭的理想,这似乎是准确无误的一次判断。

事实上,一个人总是拥有理性和无法剥除的感性的品质,和掺杂太多无法解释的非理性,就像奇幻电影中的那列火车,突然滑出理性的轨道,而撞向不可知的悬崖......虽然我们饱蓄着足够的理性来判断,但也许窗外迷人而冷酷的雨季,总是干扰我们庞杂的思绪,以致于被感性所征服。

人生到了某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也许总是屡屡回首而发现踽行的夜空被月光击碎而显现裂缝,也许特别容易感知周遭的变化,也许意识到生命的微温可能瞬即成为灰烬,于是急于追求童话般的斑烂色彩。尤其当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生命中完美的、理想的梦境可能正足以抚慰卑微而受伤的心灵。

生命因等待而美好,也因等待而局促不安。

然而,我总是想像自己静静地走在遥远的异地,当梦境的窗格次第熄灯,时间错误地将我投掷在另一个宿命的场景,像一场在隔壁进行中的婚礼,我们在时间中已然错过,于是我伪装喜悦,仰脸微笑,向新人们献上真诚的祝福,然后默默离开,而被雨水淋湿且空洞的灵魂终老于彼,再也不愿回来......

看山的日子

•冯学良

我喜欢看山,尤其是连绵不断的群峦,在起伏参错中突兀,显现出它的峻岭峭壁,在与天地争锋。

以前在根城的时候,我喜欢走那一条阔大而畅通的高速公路。路,就坐落在山脚石那一带的地方。路很宽且长,很少车辆行走,所以我可以从容的一边驾驶,一边欣赏路旁的山。

山,不算高耸,也不险峻,就像把削去一半的平面,然后凹凸起伏的顶上长着一丛丛绿油油的树木,感觉很想在中国风景影片中所看到的漂亮景色。妻也喜欢那一带的山,更为这山写下了一篇文章。她在〈看山〉一文中曾这么说:“山给我的心灵触动很大,我觉得每座山都有巨大沉稳的力量;望山观山,是一种生活中的享受,也是寻觅心灵宁静最好的方法。”

是的,对此我有同感,这是我俩夫妻最大的共同点,对于在大自然中找到人性的感触,我们都有莫大的感慨。

我爱山,一如妻所说的,人,要有山的气度,我所要找寻和学习的,正是人性中的气度。

山和海,都是我所喜爱的,也许是生长在一个依山傍水的根城吧,那里有山有水,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下成长,使我对大自然的变异,有深刻的体会。海,过于高深莫测,我无法揣测地平线后的地方,又是什么景象;再者,水的漂动力,让我有着不平稳的感觉。以前曾有个愿望,希望能当船长,可以驾着轮船,航向天涯海角,去观看每一个日出日落,日子可以过得写意而快乐。当长大了,才明白什么是现实,什么叫安定,所以船长的梦,就在成长后消失了。对大海没有了幻想,于是我转为对山起了敬仰,喜欢看山的形状,更喜欢山的雄浑平稳。

在根城,只要经过有山的地方,哪管是小山还是小山坡,我都爱投入仰慕的心情,把那一份宁静的心情,悄悄的放进我那充满尘嚣的思绪。人世间有着太多的烦恼,很多时候并不懂得如何去发泄,所以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最严重的莫过于忧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这种文明病,不知不觉已经潜伏在人们心里,当人们不懂得去面对和解决时,往往会走入精神的死胡同,甚至走向毁灭的道路。而我的选择,就是亲近大自然,哪管是一朵小花,还是一片落叶,我都可以若有所悟,让生命惬意自得和潇洒的在人间走一回。对山的仰望,已经是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习惯,每当思绪走入瓶颈的时候,我会驾着车,去找寻有山的道路,然后把车停在草坪里,静静的观山。山,仿佛懂得我的心思,它会托付清风带来了絮语,悄悄抚恤我那不安的心灵。所以每回观山,我的心情,总会带着一份宁静且平稳,就像山的沉稳,告诉我时间的烦忧,不过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而已,世上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只在于时间的问题。

当社会越来越进步的时候,受到最大破坏的,莫过大自然。所以很多山坡,为了配合经济的发展,都被牺牲而成就了繁荣的社会。

很多山坡没有了,树木也没有了,就在铁爪机车不断挖掘啊挖掘,留下的只是一堆堆黄土,还有暴露在太阳底下的枯干,一条条排列在风沙中,像战死的士兵,得不到最后的敬意。

山和树都少了,这是经济所带来的冲刺,建起了繁华,可是却多了一份人性的险恶。对于大自然,人类还会抱着怜悯的心吗?

当大自然响起了警号钟声,是否就代表着人性已接近自我蒙蔽之时呢?

当我离开根城时,那里的人与事,都一一的烙印在我的记忆中,尤其是对山的怀念。

从根城迁居到哥打京那巴鲁,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也是我这一生中做的最大的抉择。

在哥打京那巴鲁住了一段时间,慢慢的爱上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山,是我最感到欣喜的事。

哥打京那巴鲁也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这里除了高楼林立,钢筋水泥在车来人往中树立了形象,标志着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要进入这座城的心脏,务请注意心理建设,以免被城市吞噬。

城市有城市的形象,可是最难能可贵的,莫过于城市的边缘,却有着另一番风光明媚的自然景致。

哥打京那巴鲁除了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会之外,也是一座绿意盎然的绿色城市。在这里,到处可以看到绿色的公园,清洁的河水,还有一望无际的稻田,这些景色,都为哥打京那巴鲁添加动人的情趣,绿化了人性。

有时清晨和妻一起到公园晨运,我最喜欢遥望那连绵不断的山脉,从北到南,像一条巨龙的背脊,在层峦叠嶂中,挺起巍峨傲岸的菱角,在大地突出其峻岭。

在千里烟波中,山,像隔了一层轻纱,似幻似实,为大自然涂上梦幻的色彩。我尤爱看群山后边巍然屹立的神山,那才是我心目中的主角。

一起来往哥打京那巴鲁,不管是坐车还是乘飞机,在途中总会看见神山的风采飞扬,在群山中耸立而显得特殊。不管在山脚下观山,抑或在空中望山,都有不同的感受,因为神山的美,在于它那迭次交错的峭壁峻岭,而且错杂中带着另一股迷人的魅力。

据说在几万年前,神山本是一座火山,曾经有过爆发痕迹,从地质学家从山脚下的石头和山顶的形状所得到的结论,神山,曾经有过一场惊人的撼动。

山峰交错的形象,在层峦叠嶂间,气象雄浑,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令人胸腔激越,自有一番迷人景色,也是许多文人骚客笔下的对象,不管海内或海外的文人雅士,无一不留下动人的诗句,在山脚下传诵着。

没想到搬来哥打京那巴鲁,我竟可以天天观看神山,而且百看不厌,经常投入它那迷人的风采之中,抒发胸臆。不管晨风中看山,还是黄昏里观山,神山,都有她不同的韵味,诉说它的风霜,让人们记起曾经有过的神话。

我和神山,是相看两不厌。

喜欢山,已经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因为我知道,要在大都会中生存,倘若要保存一份清雅的情愫,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所以我迫切需要亲近山,每天观山以提醒自己,要学山的气度与平稳,还有一颗对大自然关怀之心。

很庆幸,哥打京那巴鲁的繁华,对于大自然并未带来太多的破坏,这一点可以释怀。

透过大自然,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就像一根小草,懂得抵御风雨,然后笑看明天的太阳。

以后在哥打京那巴鲁的看山日子,将是我最惬意的事。

可以和妻每天观山看山,日子过得淡逸空灵,在清流枕居中,又是人间另一番美景。

有着完美的日子,才能继续编织未来的美梦。

山,将是我一辈子的仰望。

甘榜童年(童诗)

•田思

(一)爸爸的乡音

爸爸的小店
开在海边的甘榜1
海风常来光顾
喋喋不休的
总把店里的东西
呵上一点盐味

爸爸过番
带来的潮州话
十年后
竟被腌成
甘榜的土语

(二)搬店

海浪打歪了
亚答屋的高脚
爸爸把杂货店
搬到内陆去

新店是村人帮忙建的
每一片木板
来自锯开的大树

爸爸请村人
吃一顿咖哩大餐
每一片楼板
都跳起玲珑舞步2

(三)五脚基,捉迷藏

夜晚
爸爸店前的五脚基3
变成了
孩子们的玩乐场

萤火虫也来参加
一闪一闪
他那伶俐的眼睛
总能辨认出
每一个用纱笼蒙脸的
甘榜小孩的名字

(四)叫卖

清晨
甘榜小孩
挽着竹篮
Ke-tu-pak
Kuih-la-pis4
那溢着椰浆味的叫卖声
把我从睡梦中馋醒

下午
我和姐姐
头顶一盘西瓜
Buah-se-mang-ka5
家家高脚屋下
售一瓣解渴的甘甜

(五)过节

华人新年
村里的Makcik6
用自制的爪哇糕
送来甜腻的祝贺
恭喜发财

爸爸的答谢
浓缩成几罐炼乳
Makcik的孩子泡出
开斋节快乐

26/5/2007

注1:马来语kampung,乡村
注2:马来土风舞,即ronggeng
注3:五脚基即kaki lima,店前走廊
注4:马来糕点名称
注5:马来语,西瓜
注6:马来语,伯母或叔母

大小手、牵连心

·木霓

刚过一岁的女儿不久前正勤学习走路,我这个24孝母亲只好奉陪到底。

女儿是不管艳阳的天气,硬是吵着要到屋外,我费了口舌、好言相劝的,告诉她待天气转凉后才练习走路。结果是我一手撑了把伞遮阳光,一手则牵着她小手。

我们在屋外的石子路来回走了半个钟头,她额头已布满了细汗,而她还是走得兴致勃勃,我则当着为自己运动。我的大手握着女儿的小手,一路引导她,感觉是母女同心。

渐渐的女儿的手汗唤醒了我昏沉的头脑,不管女儿在不依的情况下,硬是把她抱回屋里,不然的话,我们俩可会中暑哦。

后来女儿学会独自走路,我就没牵她的小手。

当她碰到障碍时,她会回头抓住我的手,在我的协助下跨过了难关。或者她会走过来,拉着我的手,硬是要我陪她走段路。走累了,她就抱住我的双脚,小头仰起看我,向我索抱。这种戏码每天都上演,无论我多疲倦,我都打起精神配合她。

女儿的小手,深深吸引着我。

每当夜晚时刻,我会在女儿熟睡时,把我的食指,放在她的小手中,而我则躺在一旁注视她。经常看着她香酣的睡容,让我忘了把手指抽出,就这样跟她一起进入梦乡。

我想,往后待她长大成人时刻,我就年华老去。或许母女的身份就掉换,届时得由她扶持我了。女儿的玉手牵着我的老手,无语漫步在幸福的道路上,母女的心还是联系的。

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和发展

〈2008年1月17日在Red Fm“文学星座”访谈内容〉

•房汉佳博士


一、文史不分

中国古代学者认为文学和历史是分不开的,这两种学术是二而为一,并且是互相影响。我们现在就来谈谈文史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二、古代文史不分的实例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很多既谈历史,又富文学的著述。

汉朝司马迁的名著《史记》就是一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创者,与此同时,它也被认为是一部极著名的文学作品。这两种说法,都有充足的根据。《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都是非常出色的历史著作。其中,又有不少极具文学意味的作品。列传里的〈屈原贾生列传〉、〈儒林列传〉和许多其他传记,都属于文学范畴。后来的《汉书》、《三国志》、《列女传》等历史著作,都不能脱离文学的影响。

三、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文史的关系,有着很多的评论。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一部经常为后来学者所引用的论著。

四、唐代以后小说兴起,文史关系更为密切

唐代以后的小说、传奇、戏曲、平话等,种类繁多,传世之作不胜枚举。其中写作历史故事的作品,占了极大部分。

小说作品中,陈鸿的《长恨传》写的是唐玄宗的故事。侠义小说中,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最为精彩,讲的是隋唐间的历史。

元代是戏曲最发达的时代,关汉卿为最著名的戏曲家之一。他的《单刀会》是一本历史英雄戏,写三国时期关公单刀到吴国江下赴会的故事。

平话也多是历史,例如《武王伐纣平话》就是一个例子。

五、明清时代的著名小说多与历史有关

明清时代,中国文学在小说方面的成就达到世界水平。

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演绎《三国志》而成为一部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巨大的著作。

施耐庵的《水浒传》讲的是宋朝一百零八个英雄人物的故事。

吴承恩的《西游记》时描述唐三藏到印度取经的故事,内容仍然没有离开历史。

许仲琳的《封神传》写武王伐纣,和姜太公封神故事,内容也和历史有关。

在清代小说中,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文明小史》,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与曾朴的《孽海花》,都离不开历史故事。

六、现代的文学和历史,关系已迈向新的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开始复兴。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已经出版不少。其中以宫廷为背景的文学著作尤其多。

即时是武侠小说,也往往与历史拉上关系,而加以发挥。毕竟以历史作为背景,更能使人相信。所以,历史为文学作品提供极多的创作素材,而使文学和历史两者迈向新的阶段。

七、从现代文学看历史的影响

从上所言,文史确实有不可分的关系。而它们之间,还有极大的互相影响,尤其是在今天的高科技社会。

以前的中国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多是经过长时间的演进,从说书人的话本发展而来。说书人的口才很好,常常使听众欲罢不能,而继续听下去。这种文学传播,已经从阅读转向视和听。历史和文学的融合,也更进一步。

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使文学和历史达到更高程度的激化。优良的历史文学,经常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使它以更优美和动人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影响比说书人的才华更吸引人。而且电视剧录像带可以一看再看,使到许多人都沉迷在其中。

八、结语

现在,有很多历史文学和它们的录像带出现在书店,这说明读者和观众非常多。这些作品和录像带,包括大批的历代皇帝和历史人物,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明代皇帝、清代皇帝、孙武、包青天。这些事实,以足以证明文史是分不开的,而且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古代学者的文史不分言论,可以说是完全正确,虽然他们不曾见过历史文学的电影、电视剧和录像带。

飞天

•田思


阳光吻着万年岩洞
幽远的唐乐隐约响起
一股天地的灵泉
流过深邃的时光隧道
终于凝成一颗甘露
滴在飞天的眸子上

飞天幽幽醒转
衣袂款款飘扬
舞步缤纷成花瓣
随祥云冉冉上升
与一群迎接的仙女
轻移莲步
漫游花香氤氲的天庭

敦煌壁画上
灵泉的甘露汩汩下滴
飞天的伙伴逐个醒转
她们拨动琵琶
对远扬的飞天召唤
召唤声在空洞的旷野回响

一首千年古乐
直透浩渺的云端
在天庭采撷欢乐的飞天
终于去而复返
她带着伙伴冉冉上升
衣袂飘飘
把灵泉的甘露
挥洒人间
在每一根柔软的心弦上
弹出
千年的灵思

附记:古晋东方民乐团举办“飞天”华乐演奏会,聆听大型华乐合奏曲〈飞天〉彩排后,触动灵思,因此作诗。

4.9.2005

【现代爱情启示录】 Everyday之恋

·沈焕

她将含着香气的信封偷偷放进他的抽屉。

课室很静。

她的手已经缩回,她的脸在发热;她的心湖,在激烈的荡漾。

走了四个脚步,又再回头,凝视着那张桌子,仿佛又想放弃,将信给取回来。终于,还是下定决心将门轻轻的掩上。

校园从早晨的静谧,变为菜市场的吵杂;再从吵杂的菜市场,变为静谧的早晨。停歇在树上的雀鸟在鸣叫,婉转和悦。

而他的心,却在呻吟。他知道抽屉里有一封信。但没有去拆开,甚至连碰都没有去碰一下。他不敢碰,也不想碰。

她的心依然在荡漾,从昨晚到天空露白,没有一刻停止过。窗外的天空一片的蓝。蓝色的天空是晴朗的象征,那么她心中所期待的答案,会不会也是一个晴朗的答复呢?

她不敢肯定,更不敢想象。倘若得不到那个满怀期待的答案,她会怎么样?她已经鼓起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勇气写下了这一封充满着柔情、蓄含了无数蜜意的情书给那个仰慕已久的他。

无可否认、不必质疑,他长得很像F4中的暴龙,但个性却出奇得沉静,宛若一头温驯的小羔羊,并没有依恃着漂亮的外表在校内拈花惹草。很难令人置信,这样帅气的男生竟然连一个常黏在他身边的她都没有一个。

很是奇迹。这亦是她最欣赏他的一点。

她自己呢?她长得一点都不漂亮,身材五短臃肿,腋下还不时飘溢着一股难闻的臭狐味。虽然人人都爱叫她“everyday”,福建音恰是“矮胖短”,但她并没有因自己的外表而沮丧,因为她相信他不是一个注重外表的人。她具有的是内在美,老师不是说过一个真正漂亮的人并不是外表,而是一颗真挚和洁白的内心吗?

所以她将老师的话很深刻的贴印在心头,亦很天真的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是注重外在美的。

的确,她现在又恢复信心了。

下课的钟声响起,学生一个又一个的陆续回家。他的课室,门开。她徐徐的走进去,缓慢的走到那张桌子旁。迟疑了一会,低头向抽屉望进去。心跳。正午的空气在静寂中仿佛凝结了。她的手将信封取出来。两封。一封是她写给他的,一封是他写给她的;她写给他的并没有拆过的痕迹,而他写给她的,严格而言,只是一张薄纸摺起来的信而已。

她颤抖着手张开了信,内容简单明了直接:“很sorry没有看那封信,但大致知道你会写些什么,所以为了长烦不如短烦,我唯有很老实的告诉你,我不会喜欢你的,并希望你以后不要再打扰我,因为你很丑。”

简简单单的答复,却深深深深的刺痛了她脆弱的内心。空气里仿佛有一响心碎的声音,然后两封信化为悲恸的粉碎,洒满哭泣的垃圾桶。

脚步很快的跑动着。门依然半开;而门外的天空,是一片的蓝。

望着纤瘦标致的她,我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美女十年前的丑样是如何吓走一个小帅哥的。

她幽幽的说道:“我要感谢他的拒绝,不然我也不会下定决心要来一场彻底脱胎换骨的大改变。只是那道已经结了疤的伤口依然不时在隐隐作痛,所以我现在对俊俏的男生没有一丝好感。”

那天我见到了她的先生,是一位“everyday”,她的眼神柔情无限的说道:“他真的是一个好男人,他很丑,但是拥有一颗发自内在的真善美。”

我望出窗外的天空,是一片的蓝――正如她此刻的情怀一样。

儿时的玩艺(童诗)

•田思


(一)跳橡胶绳

短短的胶圈
连成一串绳子
绳子越拉越长
拉长了我们的友谊
绳子越晃越高
晃高了我们的勇气
绳圈越缩越短
缩短了我们的童年
绳圈越跳越大
朋友呀也越来越多

(二)弹红豆

小巧的红豆
像我们小小的活泼的心

用食指一弹
它就碰击出一串喜悦

爸爸和妈妈
是不是也像两颗红豆
偶然碰击在一起
就跳出几颗
小巧玲珑的我们

(三)跳房子

我跳着一格格的房子
像爸爸搬了一次次的家

爸爸搬了新家
就不再回老家了
我跳完了一格格的房子
却可以从头再来

(四)抛石子

有棱有角的小石子
在我们掌心里
像一窝听话的小鸟
轻轻一抛
它们就从窝里窜出
轻轻一抓
它们又飞回窝里

它们逐个儿飞
它们捉对儿飞
它们排着队飞
真像一群听话的小鸟
石子的棱角越摸越滑
五个小指头儿
也越抓越灵活啦

26/7/2006

童年的零食(童诗)

•田思


(一)酸芒果

将青涩的童年
腌制成黄澄澄的酸芒果
一口口咬下去
舌头也变成又酸又甜

咬到最后
竟舔到果核刺须
一阵刺痛
哎哟 舌头竟大了起来


(二)五彩雪球

将午后炎热
搓成一团雪球
用椰骨串起
撒上五颜六色
白的椰浆
黄褐的亚答糖
红色青色的汽水

一口口吮吸
将童真的雀跃
融解在
舌尖的甜美


(三)白豆

童年的白豆
垒成纸筒的圆锥
一粒粒
滚进张大的嘴巴
牙齿如磨豆机
把剥去皮的白豆
磨成一粒响屁

扔下的豆皮
也许就变成
少年的青春痘

注:白豆又名马豆,小贩常用旧报纸卷成圆锥形纸筒,盛着白豆卖给小孩。白豆吃多了会放响屁。


(四)杠糖

大人说
麦芽糖和花生
可以杠成
硬硬的杠糖

我只知道
小贩叔叔的车铃声
会诱出我的口水

敲下一块杠糖
用牙齿和它斗硬
杠糖在我嘴里融化
而我的牙齿
却一颗颗
都给车铃声
敲去了


27/7/2006

赠予北京的友人——广利兄

•刘寄奴

像虹彩一般的日瞬间走过
走过,蕉风椰雨的国度
热带的雨林,砂拉越河畔的黄昏
依然记起猫城苍茫而瑰丽的角落
足以馈赠千里外的友人
留个不值钱的纪念
却是可圈可点,足资纪念的——

遥远的北京已经白雪皑皑,分外妖娆
零度以下的棉衣包裹着太多太多的温馨
雪花如崭新的记忆
清晰闪烁飘摇
是否怀念我们曾经相聚过的日子?
是否?

还是颇费心思,恰似糕饼层面的花边
必须小心翼翼地装扮,修饰
像装饰一份友谊甜蜜的蛋糕
是没有国际鸿沟的——

或是把怀念中的树呀花呀
尽都摄入你记忆犹新的录像中
作长远的收藏吧!

那么,该把砂州深远的记忆
装进一个大信封里,装得沉沉满满
重甸甸的,再捎人托个信息
送到河北省邯郸市——

看窗外,拉尼娜的雨势下得缤纷
没有停息下来歇会儿的意思
而思念却依然湿润——

1998年12月24日重修
新生村家中

音符在边陲哭泣

文/叶勤

咿呀。

一扇斑驳古旧的木门缓缓打开。我往里头探看,门里隐约传来熟悉的老旋律。我尾随那旋律走,走入悠长的时光隧道,最后在一个尽头前停下来,眼前出现了一个类似库存童年记忆的地方,原来老旋律的源头就在那里,仔细聆听,一把嗓音边唱边抽泣,悲怆哀怨的歌词饱含泪水,哭湿了的音符一串串滑落,快速闪烁了一下最后的晶莹,跌入深幽幽的爱河,致祭情伤。

那把嗓子,就算蒙上岁月的尘埃,仍然散发香醇的老味道。一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华人乐坛的superstar,我当然认得她。

仅仅只是在泛黄的画报里看到那个名字,脑海马上化作蘸满水份的海绵,记忆的唱针沉入勾魂的音调里徘徊不去。一把很久以前已经离开的声音。偶而巧遇收音机里她的歌声,听著听著,不知不觉回到小时候,手里捧著棉花糖,慢慢让那一朵娇嫩的粉红在嘴里融化成快乐。棉花糖和那把嗓子有什么关联,我一直想不起来。两样不相关的事物,竟在回忆中串连一起。也许真有那么一回事吧,大人牵著我的手去店铺买棉花糖,当糖份甜到乳牙的神经腺里去时,那把嗓子突然从某家店楼上的窗帘后面轻轻飘落。

初次见识那把嗓子的厉害,是目睹它像施法术似地梳开了父亲的眉头。父亲额头上的情绪版图,长期处於紧绷状态,直到年岁渐高,像自然界中风化的过程把石头雕出瑰丽的山景一般,渐渐形成了父亲之所以是父亲的一部分。

说来也奇怪,一把嗓子轻易把一个人的情绪武装解除。彷佛听得见那‘唰’的一声,父亲眉头豁然开了。那么一片守卫深严、不轻易对外开放的地带,这时竟被她的歌声转换成另一幅景象。我看到了微风轻轻掠过草原,他眯起眼睛,随歌声走进了另一个时空,那肯定是一个我没有到过的地方。那里也许有青涩年华留下的余味吧,我这样猜想。她的歌声常常在入夜的客厅里纠缠得死去活来,爱恋的空气黏稠稠地糊在地板、倒吊式的风扇和老藤椅上面,一种抹也抹不掉的顽强意志从她的嗓音里散播开来。对爱情百般生疏无法遁入歌词意境的我有点失措地愣在那里。父亲自顾自蜷缩在萧索的情怀里沉沉入醉,这种时候母亲会很搞笑地摆出一付扫兴的模样。她大叫吵死啦好讨厌啊。好像是一种相互引起对方注意的弦外之音,父亲喜欢的,她就不喜欢,反过来父亲也一样。他们之间这个小小的把戏,在我心里有一点宿命地和那把嗓子搅拌在一起,任何地方,只要听到它,父母的小把戏背后深藏不露的情感,像夹心饼干里的柠檬馅一般,在空气中幽幽发出带酸的香味。

若干年过去的某个午后。办公室疲倦地往下坠。在每一个熬夜的隔天午后,我的反应度下降至少百分之五十,脑袋已瘫痪成一条流不动的浊水。整个人无法制止地疲困著,沉沉溺入睡眠边缘。眼前的办公室,好像用录像机随意拍下来的粗劣镜头,左右上下不停晃动,时而清晰,但大部分片段都无法对焦,自顾自地动荡成一幅恍惚的景象。

事前完全没有准备。电话突然响起,记者前辈听到消息,说她来了。“她今晚在国泰戏院有一场表演,现在正在排练。你准备一下,我们马上过去,听负责人说报界还不知道这件事,我们肯定是独家,快快快!”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吓醒,抓起记事本,紧随前辈后面,冲出办公室大门。

恍惚如梦境的午后,为了寻访销声匿迹的昨日巨星而出发到消失中的梦幻帝国,车子朝戏院的方向飞驰,好像是去赶一场电影的景象,廿世纪福士电影公司的前奏曲在遥远的某个地方响起,仿佛电影就要开演了,十分担心无法把电影从头看起的那种赶法。好久没有经历这种滋味了,在周末的夜晚,让旁边的那个人牵着我的手去赶一场电影。戏院化为一块巨大的黑色磁石,好像非去不可似的,被它吸到那个黑幽幽的异境里去。

车子停在的戏院停车场。以前赶著入场时,这里总找不到车位,好像拥挤已成为永远的必然。当这种印象还停留在脑里时,迎面而来空荡荡的停车场大得超出我的想像。午后的太阳底下,有一种赤裸裸的困窘被翻出来,它想躲却躲不了只好认命地暴晒著。斑驳的白色外墙上,裂开的缝口长出羊齿植物和杂草,这些植物不知道为什么总能够在绝处理找到生机。巨大的电影看板上端“不日放映”四个红字,静静俯视戏院外面的车水马龙。布告板上这里一搭那里一搭粘著重覆贴上又撕下所残留的海报碎纸片,不管什么颜色一律都晒白了,往外翻翘直挺挺地悬在半空,好像等待著继续下去却又被什么原因断然拒绝了,看起来非常寂寞的样子。苍老的戏院哑然站在古晋的电影院历史边陲,停车场周围不论什么看起来都摇摇欲坠。如果不是为了她,我应该不会重临这里吧。它早已经被我遗忘在昨日的街角。

戏院里面隐约传来现场演奏的老旋律,棉花糖又晃过来了。整个人总算清醒一半,另外一半悬挂在梦的边缘。又好像从一个梦,转移到另一个梦。为什么她会出现得那么突然?她不是已经退出了吗?但她真的来了,而且准备要粉墨登场。就在今晚。

果然是她来了。戏院里亮著疲弱的日光灯,其中有的已经不亮,有的忽明忽暗地闪著,挣扎在亮与不亮之间。外面的光线从半掩的戏院门口直射进来,落在舞台一角。布幕是非常热闹的朱红色,可是现在看来重甸甸地显得非常疲倦,和一排排蒙上灰的空椅子默然相对。

戏魂被掏空只剩躯壳的戏院,放眼一看,尽是荒凉。除了音响设备之外,怎么看都不像即将有演出的样子。舞台(勉强的称呼,其实是电影布幕外面的一条细长空间)背景没有装饰,也不见灯光设备。受邀同台表演的live band正在排练。远远地我一眼就看见了她。如果可以选择,我不愿意在这里见到她,这样未免太残酷了。

负责人要我们稍等一会。我拍拍椅子上的白灰,一股好像遗忘在古旧衣柜里的气味扑面而来。太阳照不到这里,过去漫长的时间里,观众的汗水、笑声、眼泪,还有灰尘、零食碎屑、烟蒂、头皮屑、身上剥落的死皮等等一天一天累积下来,混合成一股潮湿又古老的岁月味道,这股味道在无边无尽的沉默之中,被时间慢慢滋养著,以一种顽强的意志繁衍并占领每个角落。

她在台上和工作人员谈话,脸上带著礼貌又不失威严的神情。没有簇拥的人群,没有镁光灯的追随,一切光环都褪落之后,是一张坦然平实的面貌。没有什么需要掩饰。对,我又到处去跑码头,像很久以前一样。我现在需要工作。我要努力过生活。她很淡定地回答每一个问题。

我想如果父亲也在场的话,他的眉头一定又会‘唰’一声地梳开。他一定会大大地惊艳,像我一样。一张大风大浪曾在那里停留的脸,过去的欢呼声隐去,留下渐渐加深的皱纹。皱纹随著她说话和微笑的表情在她脸上漾开时,她一定感觉得到它们的存在,但她没有躲避地笑得非常灿烂。原来勇敢的皱纹可以那么好看。我确信每一条皱纹背后都有许多故事。不需要用好坏来定义,总之是活生生的动人故事。我是那样相信著。

可是,毕竟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一切都远走了。两个过去辉煌的时代,在这个寂寥的空间里偶然碰上,彼此默默地对望著,无法言语地黯然著。为什么会在这个情境之中和她见面?或许不可能发生的事,都会在这个曾经住着戏魂的特殊空间里发生,可能是这么回事吧!

走出戏院外,白花花的强光使我睁不开眼。刹那之间好像误闯进另一个地方,并不是进行访问之前身处的原点。过去和现在纠结成一团,脑袋像一张苍白的纸。刚才的对话好像消失了,所有捕捉到的字句不知跌到椅子下的什么地方去了,完全记不起来,只闻到鼻尖残留著的古老气味。戏院外的马路发出嗡嗡的忙碌声音,戏院旁边的小档口挤满了喝下午茶的人群,印度煎饼和炸香蕉的油香在空气中弥漫,店里的人开心地喝著午后的一杯咖啡乌,非常起劲地聊著,这幅景象和空荡荡的戏院形成强烈对比。我好像从某个异境突然坠下来,暂时无法确定自己身在何处。虚幻和真实,在那一刻全部重叠在一起。我眼前的录像镜头,又开始晃动了起来。

番薯滋味

·小雪

闲来在后园栽种的日本番薯唱丰收,乐得从园圃里挖出一油漆桶成果的老爸愉悦不已。

紫皮黄肉的日本番薯,肉质甜美,据说原产地属日本才有此称谓,价格自然高于市面上的本地品种。
番薯,不也是那一个辛苦时代的缩影?

以番薯代替米饭稀粥的苦难日子,已经是旧日印记的浮光掠影。当今,番薯糖水、番薯饭、煨番薯、炸番薯…甚至番薯茎叶都是身价今时不同往日的养生食品。几年前,还在古晋节的“美食盛会”尝到烤蜜糖番薯,然而近年不知何故不见踪影了。

老爸一边拨掉沾在番薯上的泥沙一边分享从阿公那一代流传下来的经验:不能在雨季栽种番薯,否则番薯茎不会生出果实只会长成根;而且栽种番薯时,宜将三寸藤茎插进土里,留下四寸在外方便攀藤。

阿公在我五岁时就去世,说实在,对阿公的记忆非常模糊,反倒是跟阿嬷在同一屋檐下相处的点滴成了如今缅怀她老人家最珍贵的部分…

小时候逢年过节,阿嬷都会亲手烹调卤鸭,帮不上忙的我们这些后辈总爱围绕在阿嬷身边看阿嬷忙碌,然后在阿嬷捞起卤鸭后,往炭火灰烬里埋进几颗番薯;氤氲着香气的煨番薯,那股滋味至今一直没有被时间抹去。远去的这段日子,陪着阿嬷在后园菜圃劳作的时光亦然。

后园菜圃不大,其实只是住家后一片主人荒废的空地,阿嬷却在带砂质的土地上种了不少蔬菜,包括番薯。当时我总爱在假日早晨看阿嬷翻土锄草捉虫种菜。看多了,还曾经有模有样的学着松出一坯土,然后种上番薯茎;那之后的一段时间,以手指在土里翻找长成的番薯是我最大的乐趣。我想,当年这段耳濡目染,是否造就了日后我向往田园生活的养分?

如果说提到番薯就会念及阿公阿嬷,一点都不为过。

逐想起阿嬷向我们细细述说过一段古——日本蝗军侵占这片土地时,有位老妇对“红毛兵”的可怜处境心生恻隐,就在住家楼上透过窗口把番薯丢下去让他们捡来吃,日军知道后冲上去质问,心生一计的老妇指着孙子以“小孩在窗边吃番薯,不小心倒翻了”为由才免了杀身之祸。

阿公晚年,几乎餐餐以“番薯饭”取代日常米饭。番薯饭,即切块的番薯加以三层肉、虾米、蒜头及调味料等略炒过,倒进待煮的米中煮成。

不懂是否年纪渐大的关系,寻找古早味开始在记忆里占了很大的比重。“很久没尝到番薯饭了,几时再叫妈咪煮来吃?”我对老爸道。这句话,出自以前不懂欣赏这道平实温暖饭食的女儿,我瞧见老爸眼里藏着笑意。

码头散步

【Kpg.Telaga Air走走手札】

文/小雪

“改天再来,这儿又是什么样的面貌?”

离开码头,我默默问了问自己。

发展的洪流下,希望不该逐渐消失的,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不会重来的底蕴以及味道。

悠闲的星期天上午,特地驱车到马当红桥再往上一段路途的码头。小路改道了,打桩机停在岸边,依现场工程情况看来,这里将筑起堤岸。“我们的回忆,有点改变了…”他说的,是眼前的情景。

一如往常,带着散步的心情在码头四处走走。

肚子饿了,就随性购买以褐色油纸包成锥形的椰浆饭、椰水加上数串售价各50仙的烤鸡肉。没有餐具?灵机一动,以烤肉串的竹签当筷子,有滋有味的在树荫下面向大海用餐。不知是否心情惬意的关系?这顿风味特别的一餐就像比市区售价40仙一串的“沙爹”大两倍的烤鸡肉,让人念念不忘!

偶尔一阵海风吹拂,艳阳下依旧觉得凉快。没有匆促追赶的浮光掠影,慢半拍的欣赏这幅有温度的画。生活的步伐,有时不该如此吗?暂时抛开恼人的郁闷,散步去!

空气里飘浮着静谧气氛。炎热的五月天,码头上钓友专注垂钓,停靠在浅滩的几艘小船偶尔随着浪潮晃动、然后归于平静。

除了小吃和饮料,码头附近少不了贩售新鲜海产的摊档,马来档主见到游人即参杂着福建话卖力招徕。
路经一个摊位,亲切的档主问:“Undang?”,上回曾经向他购买石鲈,当时这位随和的档主还主动减掉零头给我呢。

“Sudah ada”我有点不好意思的笑道。“Ok”,档主仍然笑脸以对。是不是靠山面海的人儿,都有着一份豁达的性格?不论是叮咛我们小心脚下残旧木板渡头的船夫抑或和蔼的摊贩,都给我这样的感觉。

我突然想:国家独立50年,谁说我们有种族问题?炒作挑起课题的,反而是有心人。不是吗?

回途,蜿蜒的公路上,没什么车子,积雨云来了…念及我们私藏的回忆——那时,缘分在这里埋下日后的情愫,码头顿成了我们共同记忆的一页。

这个宁静小甘榜的码头,一般人都唤它“诗巫劳勿”——Kpg.Telaga Air。

永在心中的蛋糕

文/木霓

趁假期的日子,我把所有烘焙的仪器都一股脑的搬出来,开始做蛋糕。

女儿坐在婴儿车里停在我身边,看我打面粉、鸡蛋。我指着搅拌器告诉她,这是已去世的外婆遗留下来的,以后妈妈会把它传给你。看着女儿眨着大眼睛,一蹬脚就笑嘻嘻的跑开,不晓得才一岁的她听得懂吗?也不晓得以后她长大后会用它吗?这是未知数,顺其自然吧。

从小母亲时常烘焙蛋糕给我们吃,她不仅爱做蛋糕,也会剪贴或抄写报章杂志刊登的蛋糕食谱。在母亲亲手烘的蛋糕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她最常烘制的香蕉蛋糕。

渐渐长大后,母亲就鲜少烘蛋糕了。除了忙碌的裁缝衣服外,她的身体状况也开始出现红灯。当我们怀念母亲的蛋糕时,也难以向她启口。

之后,母亲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纵然我们姐弟4人有多么的不愿意。母亲再也没办法为我们烘焙蛋糕了。

母亲过世后,我们在收拾她的遗物时,翻出了一本本收藏很好的蛋糕食谱,我舍不得母亲的心血就这样丢弃,所以我毅然的保管下来。

如今,每每翻看母亲的蛋糕食谱,对她的思念倍感至深。可能受到母亲的感染,我偶尔也会剪贴蛋糕食谱,虽然鲜少动手烘焙。

自从女儿出世后,我这还是第一次亲手烘蛋糕给她吃。看女儿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这让我回忆起母亲做蛋糕给我们吃的情形,我的泪水就忍不住夺眶而出。

原来,母亲的爱心蛋糕已慢慢的在我心中烘焙起来,而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份爱心传递给女儿,届时希望她能把它传承到下一代。

美丽

•郭敬之

当一切沦为表面时
恭维成了最自然的反应
欣赏,不过是
个人主义浓厚的
口号

稿於090607

给文友的信

致:XX文友

你好。收到你的来信和稿件,心里一阵感动,我以为只剩自己孤独游走文学的花园,不料你也在这里。

是的,我们都曾经狂爱文学,又因为生活,把文学束之高阁。某次,在忙碌的生活中停步,突然发现文学躲起来之后,我们都活得有点水份不足吧。

有人似懂非懂,问我文学是什么?天呀,朋友,我竟然答不上来,后来想想,答案其实也很容易,文学就如同一种信仰,你信了,就可以在文学中找到精神上的富足,在生活中找到真善美。

还是模糊吧。

不久前,闷热的午后,闷热的心情,独自在河滨公园给夕阳送行。心情是悲怆的,生活总会给你一些琐事,烦得你不能自己。天色正准备把城市涂黑之际,有点暗的河滨公园突然亮灯。那真是美丽的一刻,所有的灯一起亮。

我突然想写一首诗,一首关于亮灯的诗。路灯也好,舞台上的灯也好,书桌上的灯也好,渔船上的灯也好……总之,亮灯的一刻,总是喜悦。尽管没有一盏灯最后不熄灭,但我们终究还是感受过那份终生不忘的喜悦。

因为信仰文学,我的生活有了诗,因此感受到亮灯的喜悦。心情不再闷热。

XX,你的信和稿件,也像一盏亮起的灯,让我看见你,看见文学的好兄弟原来还在这里。于是我贪心的想,我们让更多文学的灯亮起来吧,我们何必寂寞?

XX,把你的灯交给星座文艺副刊,让这片文学花园在有点暗的天色中,继续亮起,照见文学的一风一景。

对文学,新人也许可以狂爱,但我们想来不必——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了,细水长流吧,我们继续在文学的信仰中,保留那份真善美的心。

最后,等着你的继续来稿。

盼:顺心。

笔谈:采访第九届花踪文学奖报导文学佳作奖得主叶勤

前言:叶勤是我的老朋友,老同事,也是砂拉越星座诗社社员,擅长写散文,文思细腻。她曾经在报社工作多年,担任过国际时报周报主编,表现出色。报社的工作,令原本心思细腻的她,更对社会上各种人事物多一根敏锐的触角,她把那些碰触到课题化为报导文学,终于在第九届花踪文学奖成功“摘花”。她也是继资深报人李振源之后,第二位在花踪文学奖报导文学组有所斩获的砂拉越人。星座部落为她做了这篇简短的笔谈,听听她怎么说怎么看这次的得奖。(蔡羽)


问:请问获得花踪文学奖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答:第一次参加就能有收获,當然是個不小的鼓勵。蔡羽恭賀我時,我回了他一個簡訊:“采了一朵峭壁上的小花,冒了一身冷汗!”我以為沒有我的份,因為入圍此届花踪报告文学奖的作品有11份那么多,其中数篇被评审认为水准相当。我想我是运气好吧!

因为喜欢文学而进入报界。虽然已离开了,但还是很怀念在报馆的日子。我进入报馆的第一份工作是当翻译。当时国际时报的翻译部和采访部同一室。每天,我总觉得旁边的记者同事们,日子过得比我精彩。安静的办公室里,那个仿佛无事不晓的电话会突然响起:“车祸?那里那里?好,马上过去。“,“命案?我这就去。”电话一丢,记者同事就劈里啪啦冲出去了,隔一阵又劈里啪啦赶回来写新闻。和翻译的静态性质比起来,采访部的工作节奏对我构成极大的磁力。我心想:“试试写点什么吧。“于是,我跟堂妹借来一部傻瓜相机,跑到如今已迁入历史隧道的打铁街,写了平生第一篇特写。总之,从翻译,编副刊,到采访,我的人生,因为新闻工作而变得丰富多彩。得奖,也算是给这段美好时光一分献礼吧。

我也想借此机会和支持我的前辈、亲人朋友分享我的喜悦。


问:报导文学不易创作,是什么动机促使你参加这个组别?可否介绍一下你的得奖作品?

答:做新闻工作的人,我想多少会有一种社会使命感,至少会去关心周遭发生的事。我虽然不在报界了,但平时看到某种现象,或被一些人事物吸引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如果能够写出来,多棒啊!“

参赛的这篇稿子,我其实已经想写很久了。主角是一位自认平凡却有着非凡人生的护士----傅春枝护理长,一个全心全意献身医疗服务的女士。她数度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疫区前线做病毒检测工作,有一次几乎回不来了,她创立砂拉越第一个艾滋病辅导中心,她有一大串的丰功伟绩,但这不是吸引我写她的主要原因。她感动我的地方是,不论她做了多少别人不会做或不敢做的好事,总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在经济挂帅的这个时代,写这样的一个人物,我觉得应该可以带出一个有关于人性的正面讯息。

问:得奖以后,在写作方面有没有具体的下一个计划?

答:暂时还没有。也不敢说得太肯定,怕说了做不到就糗大了。

问:东马人在花踪获奖不多,可否谈谈你对这个现实情况的看法?

答:这跟创作的人口比西马少有关吧?我只能这样猜测。另外,西马有地理上的优势,这我们比不上。但我想大家也没有必要气馁,只要准备好了,就勇敢杀过去吧。

问:对你而言,什么才是好作品?

答:好作品的定义很多,对我来说,读了之后让我觉得受益不浅的,就是好作品。世界上公认的好作品那么多,我只能挑自己喜欢的读,因为没有什么事比不喜欢却因为别人说它好就勉强读下去更令人伤脑筋了。

老朋友的来稿

星座部落架设不久,但惊讶的是,许多文友都来过了,实在感谢大家口耳相传,把星座部落广泛宣传出去。我们希望星座部落能够激起一些浪花,让大家都一起来,享受文学的美好。

一位我非常欣赏的文友给星座电邮寄来稿件,令我深感惊喜,也万分感激。久未见他的大作,却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收到他的来稿,这是星座部落开张以来的一份礼物。我给他发了一封信,他在复函中说:“近年来因忙于工作、家庭,几乎很少重拾文学创作之笔,实感汗颜。上周友人通过MSN传来星座部落格的网址,熟悉的星座标志展现眼前,恍若时光倒流,回到17、18年前最初投稿给星座的感觉,也好像倦极归家的游子,真是惊喜交集。于是将几篇算是近作投上星座,盼与星座诸子交流。”

我想,许多文友即便生活奔忙,但不会轻易丢下手上的笔,只是少写也不发表。我们寄望文坛上的老朋友们,大家不要客气,把星座文艺副刊和星座部落当成你们的家,我们继续在此以文会友,煮酒论英雄,共话文艺的桑麻。

只要大家都来,我们就不寂寞,也会更加坚定把文学的工作继续下去。

欢迎惠顾,敬请指教!

不断对话,不停交流,不吝提议,不怕分享。

我想,这是“星座部落”建构的主要目的。

立足砂拉越30几年,星座诗社更迭了两代人,我们对砂拉越的文化不兴,失落难免。但失落不代表失去方向,反而更因失落而涌现逆流而上的力量,欣赏逆流航行之壮烈之美。

于是,想到网络,想到这个大世界,星座不该死守小片天,而应该放眼更大格局,从平地运作之外,开拓网络疆场,接轨世界,用世界来丰富星座。

星座部落欢迎任何爱或不爱文学的朋友,来这里欣赏作品,搜索资讯,更希望大家别静静地来悄悄地走,给我们留下片言只语,大家交流切磋。

交流,是进步最好的方法。

历史:砂拉越星座诗社

小熊星座是在马来西亚天空可以见的星座之一,其尾端最灿烂的一颗星就是北斗星。砂拉越星座社即以小熊星座为社徽的图案设计,祈望这颗千百年来为迷途者指引方向的北斗星,能同样的为在黑夜沙漠中探索的文学写作者,牵引出自己的道路。

1969年,一批热血文艺青年无法满足於保守陈旧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技巧,他们自港台文学与欧美文学吸取现代文学的艺术养料之後,不顾反对排除困难,大胆的在写实派立足的砂州文坛上寻找落脚的地方,这群年轻人以刘贵德、陈从耀、吕朝景、谢圣洁、谢永就、陈焕炀等人凭着“勇於创新”的现代文学理念,他们首先在《中华日报》上编了一个文艺刊〈绿踪诗网〉,这个被视为现代派文学副刊先锋的副刊引起传统写实派的不满,结果引发一场为时三个月的笔战。

这场笔战使刘贵德等人在砂河畔萌起成立一个文学组织的念头,以北斗七星为永恒不灭的方向指引砂华现代文学的路,期望通过团体的群策群力,为砂州文化艺术开拓新境界。过後,在继续现代文学的追求下,遂在《前锋日报》上编另一副刊《星座》,这是星座诗社的初形。

1970年8月20日,星座诗社正式获得社团注册官的批准,为我国最早注册的文学团体。1971年,诗社厌祝成立厌典上,举办砂州历史性的现代诗展,把现代诗特有的意境与内涵诉诸予视觉。1974年,首次主办全州性征诗赛,为现代诗寻找定位与肯定。1979年,再次主办现代诗展,进一步寻求现代诗的价值与认同。1981年,再办全州性征诗赛,筹辨古晋历史性的文学周,设立砂州第一个文学奖,巩固现代文学的价值观。1984年,主办盛大盆栽会,把“立体的画,无字的诗”这棵中华艺术介绍及推广到各阶层。

1986年,诗社肩负在诗的长途上探索了15年的重任,配合诗社晶禧年,以“走进缪思的心灵”为主题,首办砂州现代诗公开朗诵赛,打破现代诗被指为晦涩与不能诵的玻璃框子,将现代诗的晶籁抖出,诉诸于听觉。1989年,举行题为“诗的演绎”的综合性表演,以舞蹈、音乐、歌唱、图画、书法配合现代诗朗诵,进一步把文学立体化。1991年,厌祝廿周年,推出"文学激荡"系列,期能激荡出更蓬勃的文学景观,同时举办华、巫双语诗歌朗诵赛,出版华巫双语诗册。

1993年,响应文学传薪的号召,集合晋汉省7间中学华文学会呈献大型晚会“族魂”的演出,将文学通过舞蹈、朗诵、歌唱、廿四节令鼓,再次把文学搬上舞台演绎。1996年,再次举办全国性征诗赛,厌祝廿五周年,企图让已趋向成熟的星座诗社跨出砂州,探索更广阔的天地。1998年,举办现代诗重组赛,赋以创作新的路向,同时举办“文学下乡系列活动”。

30年来星座诗社留下的文化步履不只这些,尚有文学讲座会、文化交流会、座谈会、文学营及各项小型文学创作赛,同时也曾在本地报章编辑过多个文学园地,包括《前锋日报》的〈星座〉;《世界早报》的〈创世纪〉、〈田〉;《砂劳越晚报》的〈魔笛〉、〈星座〉、〈石在〉;《诗华日报》的〈烟火〉及《中华日报》的〈风起〉等。

历经30年的岁月,星座诗社已成功的在砂华文坛埋下现代派文学的种子,同时并达致当初成立的宗旨,即推动砂州的文化发展,鼓励青少年参与文学交流、文学刊物、音乐、舞蹈、戏剧及其他健康活动和促进各族间的关系,这不仅让星座诗社不局限於文学创作,且在其他的文化活动中不仅涉猎,甚而成为个中翘楚,引为各文化活动的先驱者。

回首过去、前瞻未来,往後的旅程,星座诗社响往的是立足於砂州本土,依循着北斗星的指引,在文坛上,寻求现代派与写实派间共存的信念,致力於塑造砂华文坛创作源头不断的绿洲,晋而面向世界。

诗社章程涉及各种健康文娱活动,为能符合砂州文化背景,星座诗社的宗旨依章程规定如下:

一、促进本州文化发展
二、鼓励青年人参与文学、杂志、音乐、舞蹈、戏剧及其他健康文娱活动
三、促进砂拉越各民族间的谅解、亲善及友谊。